洒水车半自动化 人主宰机器还是被机器主宰

2013年08月21日 07:25   来源:长江日报   付小为

  □ 付小为

  晚上下班回家,乘坐的出租车在等待红灯期间,被突如其来地浇满了水。向窗外望去,旁边停着一辆洒水车,上面站着一位师傅摆弄着水管。幸好夏天车内开了空调,车窗都已关上,否则我、司机连同车内椅垫恐怕都会遭遇“清洗”。

  走在路上或者在路边等车,突然被洒水车这么一淋的经历,大概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过。碰上这样的事,无可奈何地发牢骚抱怨几句也就罢了。一如我碰到的这位司机,表达了一下为人民服务也该注意人民感受的想法,便开始谈起这份洒水工作的辛酸。

  原来,的士司机家有个亲戚正是从事洒水工作。据说,目前为了避免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大部分的洒水任务已经被安排在夜晚至清晨时间段。而每辆洒水车的行车路线都是固定好的,每天GPS定位系统会“监督”洒水车在一定线路上往复作业几次,完成当日清洁工作。

  查了一下资料,给环卫车装上GPS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对车速、状态等情形的控制,让清理更加精准到位,不留死角、不“出界”。这样不仅提高了车辆管理水平,也可以保证环卫车的运作质量和水准。

  结合这个背景来看,城市洒水作业实际上是一份半自动化,或者说半机器化的工作。时间、地点,甚至哪个时间哪个地点车应该开到哪都已经设定好了,而驾驶员和洒水者,某种程度上只是在“配合”机器作业。我无法想象自己被放在同样的情境下,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会有什么感受,但情绪的麻木大概是可以想见的。这些情绪反应投影到行为上,很可能是盲目、机械、迟钝。再看那些失误或非失误的误洒乱浇,有多大程度与此相关呢?如果说这样的结论还缺乏逻辑联系,那么冬日洒水过多造成路面结冰的事例,或许能更好的印证城市管理追求效率化,所带来的机械化的一面

  人类正经历着一个从未有过的时代。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到科技就像生命体一般地兀自生长,甚至它的生长超出了人的掌控。原本机器是人造物,可当工作以机器为主导来开展时,人成为系统性劳作的辅助键,如工厂工人、洒水工,都渐渐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是工作时间变得越来越无意识,残酷地说,就是“机器化”。

  有消息指出,当今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像美国正在尝试该技术的商业化。百货公司、餐馆等各种消费场所,可以通过其安置的摄像头,直接辨别对应消费者,并向其推销产品。例如,进到一家餐厅,你会在进门的那刻就被识别出来,随即收到短信,向你推荐菜品或饮品。更糟糕的是,这类识别还可以与你在微博、社交网站留下的信息“相通”,以至于这类推荐的“命中率”极高。这比传统服务员察言观色,细致推荐有效率多了。问题在于,个人在这些推送下作出的决定,到底是基于自由意志,还是机器诱导呢?

  当管理学效率、商业逐利、科技进步三者混合在一起,人类到底是在共享文明的喜悦,还是承担文明的隐忧?如果说机器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当大多数人在机器面前越来越被动,甚至落入机器操控者设下的“陷阱”,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这种进步?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