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书籍别总是板着脸

2013年07月11日 10:21   来源:华龙网   张明龙

  前后6年时间,举债30万元,合肥长丰人戴本根编制了一套《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书籍出版时的那份喜悦,没有维持多久,戴本根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印制的2000套丛书,购买者寥寥无几,送出去的几百套书,也成了别人书桌上的摆设。(合肥文明网 7月10日)

  书籍对人类的意义不言自明,读书者通过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净化心灵,而编书者可以带来无穷的社会效益,可谓功德无量。戴本根编纂了《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宣传孝道,可谓利人利己,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书籍无人问津,编者欠债累累。为何忠孝丛书会遭到如此冷遇呢?

  先不提别的,先自我发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买孝道书籍?这类书籍可归纳为教育课外读本,按理说,在挂到网上销售肯定会有一定的点击率和购买量,可是现在却面临窘境。笔者以为大家不是对孝道漠视了,而是对于孝道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起了变化。试问,如今还有几人愿意读《三字经》《增广贤文》?有时候并不是书好就一定有销量。

  现代人更多追逐畅销书,例如同样是写历史,有的书籍就能够引人入胜,《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文武北洋》哪一本不都是销量火爆?

  我们弘扬社会道德和孝道,书籍这一载体十分重要,但是同样一件事要看怎么做。自古以来,道德书籍往往是千篇一律“口号+故事”。这些故事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全部一个模子,看了一本与看十本有什么区别?

  历史的生动之处在于它的细节之中。道德书籍的编纂与创作,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注重写作笔法。一味的平铺直叙,再加上稍微点评几句就以为可以万事大吉,销路广阔。用一句歌词回答——没那么简单。以前可以,现在绝对不可以。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如果不能有迅速抓住读者眼球的东西,那么花再大的功夫编纂的书籍也可能被读者“略过”。

  当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读书市场的主体,我们不得不问问他们想要什么?这个群体都是一群“挑剔”的人,标榜个性化和自由,如果老是板着个脸,玩说教,迟早会被他们抛弃。

  道德类书籍也要“有内容”,新形势下的道德书籍,我们不妨编得更生动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