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方债“双膨胀”潜在风险

2013年05月27日 09: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地方政府性债务无序发展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地方对高增长的盲目追求。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反差表明,单纯依靠信贷投放、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增长的思路必须切实改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但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金融领域,地方政府债务过快扩张及与之相伴的一些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达到9.3万亿元,加上债券、信托等以及其他隐性的间接的债务,实际规模可能远超10万亿元。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出于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担心,还调低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应该说,就负债规模而言,不论是从地方债务总量占GDP比重看,还是以综合考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广义政府债务率计,两个指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我国目前的地方平台贷款风险仍属总体可控。依据过去的经验,各地政府通过投资最终形成了大量有价值资产和充足现金流,可以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托底”,整体上不至于发生大面积信用违约风险。

  但眼下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已有约40%平台贷款进入集中偿付的高峰期,预计未来3年将有3.5万亿元贷款陆续到期。而由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结构性减税加快推进以及加强房地产调控等,财政代偿能力无疑出现弱化。在偿债高峰期到来时,各地债务偿还压力越来越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可以“借新还旧”和贷款展期,缓解当下的还贷压力,但如果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出现举债过度或资质不佳,无疑是将债务风险不断累积到未来,不得不防。

  可能加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一个新现象,是换届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信贷冲动与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逐利动机相契合,在我国流动性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容易助推地方政府债务和信用总量“双膨胀”。截至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1%,远超年初设定的13%增速目标。由于眼下金融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社会融资规模大幅膨胀,今年前4个月就达到7.91万亿元。虽然人民币贷款占比已降至不足40%,但大量的信贷资金可能转化为游资,进行体外循环。

  随着监管层对信贷资金管控越来越严格,不少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延伸至信用债、信托产品等,甚至扩展到影子银行产品中,平台债务的来源日渐多样化,也更加隐蔽化。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信用规模扩张产生交集,不仅给金融监管带来更大难度,也使市场风险更加积聚。加之当前国际上因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流动性大量泛滥,国内许多地方和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尚未缓解,这些复杂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进一步增大通胀压力,形成资产泡沫,甚至带来经济滞涨的危险。

  地方政府性债务无序发展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地方对高增长的盲目追求。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反差表明,单纯依靠信贷投放、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增长的思路必须切实改变了。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并进一步指出,要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处理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底线。(齐 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