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三管齐下”保证食品安全

2013年05月08日 09:56   来源:环球时报   郭晓鸣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食品安全不可谓不重视,年年严防严控,年年严打重罚,可是“假羊肉”、“毒奶粉”、“毒生姜”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仍然此起彼伏。直观地看,食品安全事故大量发生固然与相当一部分食品生产者基本道德沦丧和法制基准缺失直接相关,但如此大范围、高频度的“扎堆”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不得不引发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与当前我们所处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的发展阶段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品生产与食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在更大量上、更远距离、更多环节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供求失衡或错位往往导致生产行为无序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固然对食品的产量、储藏、运输等带来极大好处,可同时也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技术进步对食品安全而言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刃剑”。

  但从根本上看,在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加速转变、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需求日渐提高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同步、相适应的政府监管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才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本质原因。单纯依靠道德的自我约束不可能解决现实矛盾,关键是要通过“三管齐下”,努力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一是政府监管专业化。我们不是没有食品质量的监管部门,不但有而且还很多,涉及质监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管理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但共同负责的结果往往是共同不负责。当务之急是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行必要整合,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独立化和专业化,通过权责高度统一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制度建设刚性化。我们也不是没有食品质量的监管制度,关键是我们的制度不够“刚性”,这也是当前部分食品生产者“重公关轻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制度、食品标签标准化制度、定期公开制度、保密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政,同时要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监管方式立体化。重视产品终端的送样检测、例行抽查、专项检查等过于单一的监管方式,不仅难以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而且也造成检测结果与群众感受之间的巨大反差,影响政府监管的公信力。因此,要尽快建立立体化、多元化的监管方式,不仅重视产品终端检查,更要重视源头控制和中间环节监管。对生产源头要加快统一生产标准的制定、加强投入品的管理、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以及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奖励制度等,对中间环节要避免二次污染,对消费市场要建立更加独立的检测机构,通过从市场自购商品的方式进行独立检测并公布检测报告。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极宽,除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外,全面强化诚信制度建设、道德体系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等,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作者是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