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马甲下的破坏性重建

2013年02月08日 07:12   来源:红网   刘道彩

  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岳阳、邯郸、大理市等8县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致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2月1日《经济参考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荣誉称号,这些年,只要稍有些年头的城市,都在争抢这一称号。据报道,中原某城市,当年评上该称号的时候,竟然全城放假三天庆贺。但与参评热情大相径庭的是,原本国家为保护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目前正被地方经济利益所绑架,成为许多城市资本逐利的资源和破坏性重建的“合法”理由。

  近年来,尽管媒体、民众和社会贤达一再呼吁、阻止开发商破坏文物古迹,但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中,伴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一片片积淀着丰厚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还是被无情地夷为了平地。资料显示,本次被通报批评的8县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乱象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全国近1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已经有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有将近一半历史文化街区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其实,这些年因文化保护不力,部分历史文化名城被通报批评已经不是第一次,由于缺乏退出机制,违法违规成本太低,文化街区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不断沦为废墟的问题屡屡出现。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许多“建设性破坏”都被地方堂皇地披上了“文化保护”的马甲。曾经领衔编制《聊城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的著名学者阮仪三向媒体爆料,按照当年规划,聊城市当对古城建筑原样原修,并留存部分居民。然而,当地政府却只是采取了该规划的壳,反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将古城的历史街区拆除,使得古城“就剩了一条假裤子”。

  现在,开封、大同、荆州等许多国家历史名城都在斥巨资大搞古城重建。在轰轰烈烈的“拆旧”“建新”运动中,有的地方是借此炒作旅游;有的地方是为了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地方则是打着旅游开发的幌子搞城建、房地产开发。这些“要钱不要城”的做法,除了炮制出大量不伦不类的伪遗址和假古董,也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让很多名城面目全非、名存实亡。

  曾几何时,湖南省凤凰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但开发重建后,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吊脚楼变成了钢筋水泥楼房,古老的木结构房屋成了水泥家庭旅馆,石板小径被水泥马路所取代,喧嚣的酒吧饭店改变了小城的古旧与宁静。或许,对于一座历史名城来说,一棵古树,一栋老宅,一道古街,表面上看是些破旧的老古董,是发展的阻力,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这种文化的积累往往需要数百、上千年时间,但破坏却在一瞬间,而一旦被破坏,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后人,都是一个无法交代的罪过与损失。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