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I不必“草木皆兵”

2024-12-23 07:51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对AI不必“草木皆兵”

2024年12月23日 07:51   来源:红网   陈奇

  一篇7000字的结课报告,大三学生傅雪在AI的辅助下,仅用一周便完成了,比以往至少省去了一半的时间。近日,关于AI写作的报道再次引发热议,AI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再次回到人们视线。

  自AI问世以来,相关的争论便随之产生。从目前的主流舆论场来看,争执多年的结果,倾向于现阶段的AI弊大于利。现如今人们一谈起AI,往往是虽然提升了效率,然后话锋一转,强调AI束缚了人的思想。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AI弊大于利的认识更是进一步强化。多位高校老师表示,大学生写作能力欠缺已成为通病,这与AI不无关系。有老师直言,一些学生交给老师的原创作业“充满了AI味,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痕迹”。

  应该看到,尽管AI的利弊之争可以来回拉扯,但它已然客观存在,并且契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AI技术无可回避,我们只能与之共存。莱恩·马斯特曼指出:在媒介教育中,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评价好坏,不在于给学生们具体的评价标准,而在于增加学生对媒介的理解。这句话放在AI上同样适用,我们也应该以推动学生理解AI为根本目的。

  然而一轮又一轮的AI利弊之争,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经验教训?总结起来,无非是AI弊端不浅,应当谨慎使用,除此之外,再无下文。长此以往,不仅无益于学生更好利用AI。反而让学生对AI的中立评价,悄然产生偏移。在学生心中留下与AI保持距离的暗示,出现一种想用又不敢用,觉得好又觉得坏的矛盾心理。

  人们在批判AI时,常常指出AI用多了,会妨碍学生独立思考。但反过来一想,这又何尝不是因为AI用得少了,以及关于AI的教育引导缺失,导致学生未养成良好的技术使用习惯。因此时常被AI工具所反向控制,未能将AI变作得心应手的工具。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善假于物也。与之相反,真正擅于使用AI的学生,AI既可用于搜集和整理资料,同样也有助于激发思考,发散思维。

  从初步接触AI到高度依赖AI,再到能以理性的工具思维使用AI,这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多数高校之所以对AI持保守甚至反对态度,既是出于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考虑,同时也包含着对这个过渡期的担忧。倘若不对AI使用进行规范,无疑会惹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这不单是高校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数字技术教育未能形成闭环,未就AI等数字技术的过渡期分配达成共识。

  放眼未来,AI还会继续迭代升级,更多的数字技术也会不断冒出。对这类数字技术“草木皆兵”,试图以暂时逃离的方式规避技术的负面影响,将适应技术的过渡期无限后延,最终只会导致人与技术的严重失衡。因此,不妨及时完善基础数字技术教育,将适应技术的过渡期前置,同时开展对应的数字技术课程,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字技术使用习惯。对待AI,还是让工具归于工具,少点使用AI与独立思考的对立,多点人技和谐共存的引导。

(责任编辑:李月华)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