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双11”促销活动中,10多个户外运动品牌开卖1小时,销售额就迅速破亿元,中高档冲锋衣、运动羽绒服等更是销售火爆。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增长相对平缓,一些户外运动产品却异军突起、屡创佳绩,这一现象引人思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很多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水平,一些产业甚至被看成是市场趋于饱和、利润较为微薄的“红海”产业。身处“红海”产业,企业只能依靠低价比拼的方式赢得竞争吗?其实不然。
近年来,笔者走访多家制造业企业,从他们的实践中能看到,产品要畅销绝非只能打价格这一张牌。把握新变化,找准新赛道,即便身处传统产业,也有办法在存量中挖增量,跳出“红海”开拓“蓝海”。
开拓“蓝海”离不开新技术。从供给看,一些产品之所以只能薄利多销甚至“赔本赚吆喝”,根源还是卖点雷同,缺乏核心技术。近年来,一些制造业企业走出价格战泥潭,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靠的正是在发展中练就的独门绝技。比如,有的纺织企业研发高支柔软纤维、防水透湿面料等新材料,改善穿着体验;有的汽车企业推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等新技术,提升驾驶性能;有的钢铁企业攻克高端轴承钢、LNG船用殷瓦钢等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深耕细作先进技术,培育独家创新成果,推出质优价高的新产品,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给企业带来更多市场突围的机会。企业练好科技创新这个内功,才能在供给端塑造新优势。
开拓“蓝海”要挖掘新需求。从需求看,传统产业如果目标客群重合、品牌集中度高,大家都盯着同一块市场蛋糕,就更容易造成你输我赢的价格博弈。实际上,如今的存量市场仍然商机满满,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已经极大丰富,为企业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提供了广阔空间。比如我国鞋服消费看似饱和,但体育装备方兴未艾,慢跑、飞盘等“轻运动”流行,瑜伽、跳舞等“她经济”兴起,为户外鞋服创造了增量。又如自行车,随着人们对专业骑行的关注度提升,高性能公路车、电助力山地车、轻量化折叠车等新品类热卖,骑行服、骑行鞋等专业配件也有旺盛需求。企业转变“批发思维”,聚焦垂直领域,找准不同消费群体并提供专业化、差异化产品,才能在需求端不随大流、抓住机遇。
开拓“蓝海”要深耕新市场。从全球看,虽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挑战,但海外市场仍有较大挖潜空间。像在欧美,有的中国服装企业尝试成立海外设计中心,推出更符合当地文化审美的新款式,就获得了消费者更多认可。又如非洲客户偏好大电量、多卡槽手机,一些中国厂商据此量身定制的手机大受欢迎。再如南美山路较多,有的车企就专门改进车辆爬坡、加速性能,生产出当地人眼中的“高档车”。不搞“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中国品牌的价值还将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空间也将持续拓展。
总之,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跳出“红海”开拓“蓝海”,既需要政策引导、优化环境,也需要企业随机应变、主动作为。力争在技术上高一筹,在需求上先一步,在市场上深一度,产品方能更优更强,企业也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