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中国“内需不足”无助欧美解决现实问题

2024-07-19 07:30 来源:环球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炒作中国“内需不足”无助欧美解决现实问题

2024年07月19日 07:30   来源:环球时报   盘和林

  近几个月,欧美等一些国家反复炒作所谓中国“内需不足”的话题。联想到“产能过剩”等论调,这些国家似乎试图借此向全世界植入又一个“思想钢印”,即“中国出口威胁论”。“中国出口威胁论”可被理解为“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本,通过宣扬“中国内需不足,所以只能对外倾销产品”的荒唐逻辑,为一些国家搞贸易保护、对华加收关税的保护主义与霸权行为提供理论、舆论支持。

  后续的事态发展证明了这一点:5月14日,华盛顿对中国出口美国价值180亿商品加征进口关税;7月5日,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从4月有关中国“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论调渐盛,到美国、欧盟相继加税,欧美各国炒作相关话题的实际意图昭然若揭。

  中国难道真的面临“内需不足”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3.9%。相比之下,5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指数PCE仅增长2.6%。以消费市场而言,中国消费市场显然比美国更有活力。

  中国商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欧美商品和中国商品竞争力的此消彼长。2020年,欧美采用“过激”货币政策和“撒钱”财政政策来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导致恶性通胀。2022年6月,美国通胀一度升至9.1%的历史高位。随后,欧美不得不开启激进加息治理通胀。高通胀导致欧美制造业人力和原材料成本飞涨,进一步导致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下降。与此同时,中国扎实推进本土制造业升级,并把通胀率控制在稳定区间,出口的商品相当程度上还帮助欧美国家平抑了快速上涨的物价。

  欧美宣扬中国“内需不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很可能是转移其国内矛盾。这与解决现实问题完全是南辕北辙。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曾明确反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全关税”的提议。因为进口关税的目的本是增加欧美政府收入,但如今关税已成为欧美通胀高企的重要因素,所有增加的关税最终都会由消费者买单。至于拜登政府颁布《通胀削减法》,试图用政府花钱补贴的方式来降低通胀的举措更是与经济学常识背道而驰:政府补贴是经济刺激政策,在通胀情况下这只会造成美国国债增加,并进一步抬高通胀。

  综上,欢迎中国制造反而是欧美国家解决国内面临经济困境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降低关税、加大中国商品进口,从而降低本国国内通胀率。这同时也会减少欧美制造业的成本,比如欧美车企普遍依赖的中国产零配件。虽然短期上中国制造会占据相对大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低通胀、低利率是欧美制造业复苏的基础条件,欧美国家想重振制造业,中国制造是他们不多的有效选择。

  对中国而言,欧美“鼓励”中国拉动内需的一些“建议”完全不具备参考性。以中国新能源车为例,作为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打压的重点,实际全球新能源车需求最旺盛的就是中国市场。截至今年4月,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过50%,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且在国内新能源车已连续数年保持高增长、基数已经相当庞大的基础上,6月国内新能源车的销售数量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6%。这足以证明,所谓中国国内对新能源车“内需不足”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

  与欧美国家的“杂音”无关,继续扩大内需符合我国自身的发展需求,需要从我国产业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为主”地制定发展计划。过去,欧美对华输出高附加值商品,中国对欧美输出低附加值商品,中国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底端。如今,欧美重点打压的是锂电池、新能源车、光伏电池等新兴高附加值产业,而对我国的低端制造业兴趣不大,如美国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进口的免税政策,直到中国电商海外大热,冲击了亚马逊才引起一定关注。这说明,维持对华贸易的剪刀差是欧美国家炮制“中国内需不足论”在贸易层面的主要目的。对此我们应形成清楚认识,在产业发展和内需拉动方面都做到“以我为主”,以民众的需求为导向,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作者是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