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内被丈夫捅杀 如何让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2024-04-26 07:42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离婚冷静期内被丈夫捅杀 如何让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2024年04月26日 07:42   来源:红网   吴昆成

  去年7月,递交离婚申请约两周后,一女子为了保障与丈夫赵某超见面时的安全,特意喊来五男一女陪同,但最终还是未能避免被丈夫杀害的悲剧。2024年4月25日,广州中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赵某超被判处死刑。这一起发生在离婚冷静期内的血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不禁发出感叹:“离婚冷静期给两人带来了什么?”(4月25日 澎湃新闻)

  初步看来,似乎是“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导致了女子的死亡。然而,仔细思考后会发现,问题的根源远比这更复杂。即使没有离婚冷静期,类似的悲剧仍可能发生。

  首先,这起血案的罪魁祸首是家庭暴力。据悉,赵某超长期不务正业,不仅一直家暴,还多次出轨。在血案发生之前,就曾用孩子要挟,还称如果离婚要杀死女子的家人。但由于诸多原因,家庭暴力的恶果以最惨烈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然,“离婚冷静期”也不能完全没有责任。一定程度上,它反而遮盖了家庭暴力所带来的危险和危机。离婚冷静期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夫妻双方在决定离婚前有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以避免因冲动而草率离婚。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有一方极端,离婚冷静期在执行中也缺乏有效监督、防范和干预机制,反而可能成了一个“风险期”,为家庭暴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和应对机制也存在不足。虽然《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对“家庭暴力”这样的行为有相关的规定,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很多人仍然将其视为“家务事”,而非违法行为,因此不愿“大动干戈”。其中的判罚也不好执行,比如在“民事责任”上,就有专家委员认为,由于受害人和加害人都属于一个家庭,家庭财产是共同的,民事责任事实上很难实现。

  社会的观念以及现实的婚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执行和社会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导致一些家庭暴力行为没有得到及时追究。而受害者的沉默和隐忍也是问题的一部分,由于害怕、羞耻或者对施暴者的经济或情感依赖,或因为家暴者家暴后判若两人的样子一时心软,很多受害者不愿意报警或寻求帮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类似悲剧媒体时有报道:2019年陈某某因饮酒致酒精依赖,长期酒后辱骂、殴打胡某某,后因争执致胡某某机械性窒息当场死亡;2020年,张某某酗酒后在家中殴打李某某,后李某某在村西侧河道内投河自杀;2020年,一位名为拉姆的农村网红在家中直播时,被前夫用汽油焚烧至严重烧伤,后经多日抢救无效后去世……

  家庭暴力是可怕的,相关的悲剧总是牵动无数人的心,也揭露出家庭暴力、社会文化与制度漏洞相互交织的问题。预防类似事件,也亟须采取切实措施。应加强反家暴宣传与普法教育,提升公众对家暴的认知,鼓励受害者勇敢寻求帮助;进一步完善离婚冷静期制度,明确适用范围,对存在家暴的婚姻应免除冷静期并采取保护措施;最后,构建全面的反家暴体系,涵盖安全庇护、法律援助以及心理咨询等多个层面,确保被家暴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全面的支持与帮助。

  社会必须正视家庭暴力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绝不能因夫妻关系的特殊性而被忽视或轻视,无论是法律还是每个守法的公民,都应对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坚决说“不”。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或死亡威胁,请立即报警并积极寻求法律援助。同时,你也可以考虑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通过民事赔偿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我们共同努力,编织起一张坚实的保护网,才能确保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