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测产岂容“注水”

2024年02月21日 07:01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今天这里的亩产达到1200公斤,明天那里也许就突破了1300公斤,农业试验田测产“一测就破纪录”,高产数据你追我赶,各种“纪录”不断刷新,现实果真如此吗?

  有媒体日前调查发现,有的农业企业试验时,把别处相同品种水稻移栽到试验田里,或直接将藏好的稻谷混入测产稻谷中,以美化数据,直接在试验田里动手脚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地方超高产量虽然真实,但为追求数据好看,投入了大量化肥、增产剂,安排多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一亩收入两三千元,成本五六千元”;还有的热衷于在测产报告中玩文字游戏,把秸秆、叶子也算在所谓的产量(“生物总量”)中,测产违规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毋庸讳言,无论是科研数据造假,还是统计造假,都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领域。而农业领域的数据造假行为之所以格外让人忧心、让人愤怒,很大程度上源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14亿人口每天张着嘴要吃饭,还要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再加上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而农业试验田,承担着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通过农业试验培育出适合当地的优质良种,总结成功经验,向农民集成推广高产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增产增效。多个品种同台“打擂”,测产就发挥了优胜劣汰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严谨的科研手段,当农业试验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企业跑项目、攒人气的广告手段,以至于不断刷新的“纪录”让农业科研工作者背负上更繁重的评级、晋升负担,真假难辨的数据让农民不敢再相信所谓的“高产”品种,让相关政策制定和形势研判失去真实依据,虚假的数据再好看,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增产,在关键时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吗?

  往小了说,“海水稻”里掺淡水类似的行径,实在缺乏职业操守——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一向被视为“农业荒漠”。种植“海水稻”(耐盐碱性水稻的一个品种的俗称),是唤醒这一“沉睡”资源的重要方式。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动机,有的育种专家拿了巨额“咨询费”,就和测产违规作弊者沆瀣一气,有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定力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实现高产增产,“先把文章搞出来再说”。在真正“把论文写在田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担当和坚守面前,在真正把“试验田”产量变成“农民田”产量的“土专家”“田秀才”面前,一些人实在是有辱斯文,对不起身上的标签、头上的帽子。

  面对农业试验田测产“一测就破纪录”怪象,有必要改善测产活动过多过滥、监管不严的现状。再看到动不动就刷新的测产“纪录”时,也需要细想一下:数据是不是过分“生猛”啦?试验经不经得起倒推、复制?农民认可吗?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农业测产岂容“注水”

2024-02-21 07:01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