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多声部”协作 推动区域一体化共生发展

2024年01月3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因此,我们要继续统筹区域发展,充分调动起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关乎统筹一域和全局、前沿和后方、发展和安全。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区域发展平衡性显著增强,各区域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凸显,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

  当然,我国部分地区也仍存在着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等问题,以致经济结构转型面临压力。

  其实,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市场容量、环境条件、人口状况不尽相同,这决定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

  因此,我们要继续统筹区域发展,充分调动起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具体来说,要坚决打破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形成区域融合新格局。各地还要积极找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道路,为高质量发展蓄能聚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如今,各区域的平衡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城乡公共服务品质、营商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缩小区域之间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

  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实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建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等5个促转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有70余家加盟机构进驻,协同创新更加高效;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5个大类、21个中类产品全覆盖,“川渝一盘棋”加快发展。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促进各地优势互补,保持定力、同向发力,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共生发展,以区域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多声部”协作奏响雄浑的时代乐章。(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充分发挥都市圈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多声部”协作 推动区域一体化共生发展

2024-01-3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因此,我们要继续统筹区域发展,充分调动起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关乎统筹一域和全局、前沿和后方、发展和安全。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区域发展平衡性显著增强,各区域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凸显,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

  当然,我国部分地区也仍存在着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等问题,以致经济结构转型面临压力。

  其实,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市场容量、环境条件、人口状况不尽相同,这决定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

  因此,我们要继续统筹区域发展,充分调动起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具体来说,要坚决打破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形成区域融合新格局。各地还要积极找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道路,为高质量发展蓄能聚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如今,各区域的平衡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城乡公共服务品质、营商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缩小区域之间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

  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实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建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等5个促转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有70余家加盟机构进驻,协同创新更加高效;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5个大类、21个中类产品全覆盖,“川渝一盘棋”加快发展。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促进各地优势互补,保持定力、同向发力,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共生发展,以区域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多声部”协作奏响雄浑的时代乐章。(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充分发挥都市圈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