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测评“第三方测评”?

2022年07月12日 06:57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一位妈妈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下单了某测评者的“强烈种草款”,拆开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针对同一款面霜,有测评机构得出“起效成分含量足”的结论,而在另一家机构那里,则因“有防腐剂”被列为黑名单第一位……

  近些年,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者应运而生。它们原本可以成为人们消费选购的重要依据,并倒逼商家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但通过媒体的报道来看,第三方测评正在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凸显了两类问题,并需要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方面是行业标准缺失。当下社交媒体高度发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需要一台手机和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可以轻松成为一名测评者。这意味着内容的百花齐放,但同时也代表着市场的良莠不齐。有的账号背后是“个体户”,以“试吃”“试用”为卖点,凸显真实性;有的是团队运作,走专业化路线,经常出具定量分析报告,但不同机构的测评维度又不尽相同……最终反映在消费者这边,给人的往往是各吹各号、各定各调的“乱弹琴”印象。

  造成这些乱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还没有理顺第三方测评的性质。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社会或商业性的言论,好比消费者拥有评价权,第三方测评也有权利提出好评差评。但正如评价权也有限制一样,如果测评机构进行虚假测评,则涉嫌违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以广告为目的,还有可能违反广告法。因此,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设置第三方测评的从业门槛和行业资质,引导行业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让测评有据可依。

  另一方面,不少测评者扮演的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测评者直接对各类产品和服务作比较,难免会受到各种诱惑。如果不能把持住自己,就很有可能成为利益链条上的一环。如今,不少测评者和商家深度捆绑,为了利益虚假测评、变相带货,有的甚至“以商养测”,成为恶意公关、诋毁对手的工具。2020年,“小红花测评”通过设置不合理比较条件得出对广州某公司不利的检测结果,最终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所谓第三方测评,贵在保持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既不站在这一方的立场,也不站在那一方的角度。目前来看,大部分第三方评测机构都具有商业属性,即以测评赚取流量,再以流量变现,这注定了它们和商业难以完全保持距离。但必须要看到,测评的信誉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只有真正做到与实体企业脱钩、切割,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裁判员”,才有可能赢得消费者信任。也只有建立了信任感,才有更多盈利路径,避免被商业绑架。

  归根结底,目前许多第三方测评更像是经不起实证考验的噱头。让其真正具备客观理性的评价属性,还得依靠法律支持和引导。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谁来测评“第三方测评”?

2022-07-12 06:57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