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噪声污染 立法是不错的开端

2022年02月16日 07: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欧阳晨雨

  如今,噪声污染让很多人难以忍受。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噪声污染防治法,该法将自今年6月5日起施行。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耳边天天被各种噪声轰炸,搅得坐立不安,心烦意燥。噪声污染有多可怕?面对噪声污染,有人搬家,也有人不服气,搞出了很多“高招”,从网上购买“震楼神器”,你在楼上毫无顾忌地跺脚,我就在楼下制造连绵不绝的“小地震”。还有人在家里安装了“高音炮”,还往楼下扔粪便、放狼狗,在场边敲“大锣鼓”,直到大打出手等,你广场舞high了,我就来个“火上浇油”……

  这些或许管点用的招数,其实并不合适。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躲来躲去,终究不是办法。自己有住所,总不能天天租房躲噪音吧?“震楼神器”本身并不违法,可是惊扰到邻居的日常起居,扰乱了社会秩序,就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之嫌。至于跟广场舞大妈各种“硬抗”,本身也是“用一种不文明对抗另一种不文明”,这些以暴制暴、私力救济的办法,看上去解气,却不合乎法律规定。

  通过法律规范来解决社会难题,这是一个好办法。让人头痛的噪声污染问题,也有立法的用武之地。英国1960年通过《噪声防治法》,日本1968年出台《噪声控制法》,都是用专门立法来规制噪声污染。我国在专门立法上稍晚,198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随后全国人大在1996年10月29日通过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确立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行政管理体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各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措施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广场舞噪声扰民、机动车轰鸣“炸街”扰民等新问题日益凸显,还需要一部“对症下药”的新法律。

  审视噪声污染防治法,堪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升级版”。从法律名称看,虽然去掉了“环境”二字,但更为“精准”。因为需要防治的是人为制造的噪声,而不是自然环境的噪声,正是体现出专门立法聚焦“扰民”的新定位。从具体内容看,完善噪声标准体系、强化噪声源头防控、加强噪声政府责任、分类防控噪声污染、聚焦噪声扰民难点,可谓亮点纷呈。明确 “说服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等“先礼后兵”处罚措施,有利于防止广场舞、机动车轰鸣“炸街”、酒吧等商业场所噪声扰民,给公众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当然,治理噪声污染,也不能仅靠立法。说到底,噪声污染是人为制造的污染,根子在人的身上。运用法律予以规制,真正解决的是“不敢为”和“不能为”的问题,而不是“不想为”的问题。从长远看,想要收取“釜底抽薪”之效,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必要在出台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社会道德约束,让“噪声之源”时时处于规范约束之下,给公众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治理噪声污染 立法是不错的开端

2022-02-16 07: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欧阳晨雨

  如今,噪声污染让很多人难以忍受。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噪声污染防治法,该法将自今年6月5日起施行。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耳边天天被各种噪声轰炸,搅得坐立不安,心烦意燥。噪声污染有多可怕?面对噪声污染,有人搬家,也有人不服气,搞出了很多“高招”,从网上购买“震楼神器”,你在楼上毫无顾忌地跺脚,我就在楼下制造连绵不绝的“小地震”。还有人在家里安装了“高音炮”,还往楼下扔粪便、放狼狗,在场边敲“大锣鼓”,直到大打出手等,你广场舞high了,我就来个“火上浇油”……

  这些或许管点用的招数,其实并不合适。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躲来躲去,终究不是办法。自己有住所,总不能天天租房躲噪音吧?“震楼神器”本身并不违法,可是惊扰到邻居的日常起居,扰乱了社会秩序,就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之嫌。至于跟广场舞大妈各种“硬抗”,本身也是“用一种不文明对抗另一种不文明”,这些以暴制暴、私力救济的办法,看上去解气,却不合乎法律规定。

  通过法律规范来解决社会难题,这是一个好办法。让人头痛的噪声污染问题,也有立法的用武之地。英国1960年通过《噪声防治法》,日本1968年出台《噪声控制法》,都是用专门立法来规制噪声污染。我国在专门立法上稍晚,198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随后全国人大在1996年10月29日通过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确立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行政管理体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各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措施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广场舞噪声扰民、机动车轰鸣“炸街”扰民等新问题日益凸显,还需要一部“对症下药”的新法律。

  审视噪声污染防治法,堪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升级版”。从法律名称看,虽然去掉了“环境”二字,但更为“精准”。因为需要防治的是人为制造的噪声,而不是自然环境的噪声,正是体现出专门立法聚焦“扰民”的新定位。从具体内容看,完善噪声标准体系、强化噪声源头防控、加强噪声政府责任、分类防控噪声污染、聚焦噪声扰民难点,可谓亮点纷呈。明确 “说服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等“先礼后兵”处罚措施,有利于防止广场舞、机动车轰鸣“炸街”、酒吧等商业场所噪声扰民,给公众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当然,治理噪声污染,也不能仅靠立法。说到底,噪声污染是人为制造的污染,根子在人的身上。运用法律予以规制,真正解决的是“不敢为”和“不能为”的问题,而不是“不想为”的问题。从长远看,想要收取“釜底抽薪”之效,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必要在出台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社会道德约束,让“噪声之源”时时处于规范约束之下,给公众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