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五个“新动能”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2020年11月27日 07:11   来源:经济日报   

  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资源开采而兴的老工业城市,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这些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破坏严重、失业率较高、人口大量流失、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老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尤为迫切。构建新发展格局,资源型城市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动能”,推动转型发展。

  一是应用“大内需”新动能,融入区域开放发展大格局,推动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69个城市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绝大多数地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沿海地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内陆资源型城市来说,是重大的战略机遇。构建内需体系意味着市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国家铁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规模实施,将形成新的内陆区域发展大格局。资源型城市应瞄准国内大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定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内需”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是应用科技新动能,推进产业升级迭代,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大多是以本地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长期的惯性运行,导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资源型城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把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创新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与招才引智双管齐下,使创新成为老工业城市的新标识,再通过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改造,建立系统化、精细化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三是应用绿色新动能,以生态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时期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首先要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承载力,重建绿水青山,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以绿色为新动能,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以煤炭和水泥为主导产业的铜川,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生态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主动关闭21处地方煤矿,全面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实施华能照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每年呈两位数增长,绿色新动能正加速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四是应用文化新动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一般都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既有工业文明的非物质遗产,也有老矿区、老厂房等工业遗迹,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规划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将文化遗迹的修复保护与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各种文化业态的培育相统一。要把文化作为新动能,把文化符号转化为产业符号、经济符号,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五是应用民生新动能,推动产业、城市与人的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老化、棚户区点多面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应把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配套服务的完善,下功夫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底补短保民生。通过系统性的措施引导城市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把民生作为新动能,以民生改善得民心、聚人气、留住人,逐步扭转人口流失的趋势,进而聚天下英才,重新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特约研究员 李智远 陈洪波)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应用五个“新动能”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2020-11-27 07:1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