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重要论断,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理念遵循与实践路径。
树立新发展理念,科学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实际行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借助科技力量极大拓展自身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后果。这些问题在黄河流域也有所表现。比如,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出现变化,水源涵养能力有所下降;中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不足,工业生产造成水体污染;下游地区湿地萎缩,各流域生产生活过度用水、无序用水,黄河几度出现断流。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科学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基于历史规律和当代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言,首先,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其次,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区域经济短期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坚持生态优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最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创新改革,让土地、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加强制度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规划发展、规范行为离不开制度建设。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水沙关系失调、水资源匮乏等问题,表象上看发生在自然界,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必须在制度上规范人的活动与行为。比如,据统计,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落到实处。再如,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都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问题,不少流域存在较大污染,据统计,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同样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的法治和制度保障,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路径。为此,一方面,应在坚决执行好现有相关法律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体问题的研究,加快针对性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应加强黄河流域各地区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的统一性、协调性。黄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各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任务有所不同,但各地开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应从全局出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一目标下,找准本地区在全流域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合作与联动,避免发生互相冲突、互相掣肘的现象。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有农产品主产区,又有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从全国城市GDP总量来看,近年来,进入前十的没有黄河流域城市,进入前二十的有郑州、济南、青岛,都是黄河下游城市。对外比较,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之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区域差距较大;内部比较,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城市发展也不平衡。此外,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黄河流域就涉及5个。要言之,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切、任务艰巨。但牺牲生态环境追求一时经济效益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一条死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在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就要在偿还历史欠账、加强修复工作的同时,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言,一方面,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统一起来。着力建设全流域友好型人水关系,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产业,新兴产业规划与布局必须加入生态效益指标。沿黄各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在全流域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发展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农业、旅游业等,把流域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生态资产,提升沿黄区域、特别是贫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将高质量发展与生活方式变革统一起来。高质量发展必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经济社会条件,但并不代表可以不合理消费和奢侈浪费,恰恰相反,高质量发展要求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形成崇尚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广大群众全员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风尚。
(作者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