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守护“生命之堤” 筑牢“民生防线”

2020年07月29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疫之后逢大汛,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牵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

  当前,长江、淮河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北方也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挑战面前,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筑牢防汛“生命线”,也要在组织抢险救灾的同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最大程度保障民生,守好民生“水位线”。 

  众志成城 守护生命之堤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风雨无阻、同舟共济,战胜了无数自然灾害。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在抗洪救灾这场考验应急管理能力的战役中,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统筹调试有方,气象部门监测准确、预警及时,党的基层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执行果断、组织有序,蓄洪区内群众响应迅速、无私奉献……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到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等方面层层落实,迅速到位,充分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和中国制度优势。

  洪水如猛兽,守住堤坝,就守住了生命,守住了未来。我们看到,平时视田为命的村民,为了保护整个干堤安全,扒掉田圩,淹了自家良田;父子结伴,爷孙携手,日夜巡防的故事屡见不鲜;阿姨们“组团”上堤,巡堤、扛沙袋、熬绿豆汤,干劲不让须眉。面对滔滔洪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职业身份,人人尽力守卫家园,筑成万众一心的防洪堤坝。

  此外,面对凶猛的洪水,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抗洪“战术”。雷达流速仪、大数据预警、红外无人机搜救被困人员……越来越多的科技利器被运用到抗洪抢险一线,让抢险救援更加科学高效。人人奋力,绷紧弦、勇担当,我们必能打赢抗洪抢险这场硬仗。

  长江沿线。(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肖霄/摄)

  暖招不断 筑牢民生防线

  洪灾带来的伤痛,唯有用妥善的安置与后续的帮扶来抚慰。在抗洪前线加力夯实坚实堤坝的同时,救灾后方也不断推出暖招实招,筑牢“民生防线”。

  “我遇到过5次倒堤,早年间还曾背着袋子讨过饭,这一次是过得最好的,这里吃住不愁,政府的保障越来越好。江西省鄱阳县三庙前乡的一处集中安置点内,来自鄱阳县昌洲乡北富村的87岁村民曹绍南给大伙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吃住不愁,安心如家”,受灾群众的吃、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是各地防汛救灾工作的重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不断织密民生“安全网”。财政部提出进一步加大防汛救灾资金保障力度;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灾后生产恢复重点工作;应急管理部利用应急物资保障平台及时调运、公平公开发放救灾物资,会同有关部门精准推进减灾救灾措施,防止因灾返贫。

  各地也闻“汛”而动及时响应。比如四川最大限度发挥削洪泄洪作用,加强对河流沿岸、山洪灾害危险区等易受威胁区域和人员密集区的风险管控;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江西已经紧急动用明年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目前已筹集237万公斤种子,并陆续分发各地,保障农户恢复生产用种需求。

  洪水灾害,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我国经济复苏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难度有所加大。但越是困难,越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相关补偿机制,让灾区生产尽快恢复,让群众生活步入正轨,让家园更加美好,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久久为功 筑起铜墙铁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汛期,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与前5年同期相比,因汛情受灾人口下降7.3%,倒塌房屋数量下降69.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9.4%。水情大,灾情却减轻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注重水利设施建设,牢牢筑起了铜墙铁壁

  20145月份,国务院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今年入汛以来,截至713日,我国大中型水库已累计开展2297次水库调洪工作,拦蓄洪量超过647亿立方米。可见,这样的减灾成果来之不易。

  然而,治水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防洪体系确实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大江大河缺乏控制性枢纽,洪水调控手段不足,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仍然较低,等等。

  对此,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要求抓紧推进建设,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这些工程实施后,预计可新增防洪库容约90亿立方米,治理河道长度约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约2800万亩,增加年供水能力约420亿立方米。工程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防洪设施只能达到一定的设计标准,而洪水则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因此,防洪减灾实际上是对洪水灾害的抗御和风险管理,需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为洪水找到出路,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与河流、与湖泊的关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防汛救灾要筑牢责任堤坝

     坚持底线思维,全力做好当前防汛救灾工作

(责任编辑:李焱)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守护“生命之堤” 筑牢“民生防线”

2020-07-29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