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开展清理整治的通知》称,近期部分医疗机构利用“协和”等知名医院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扰乱正常医疗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知名机构被冒牌问题在其他领域也时有发生。现决定以“协和”“华山”“湘雅”“华西”“齐鲁”“同济”“天坛”等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为重点,对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整治。
通知发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自然会迅速行动起来,排查、清理、处置,那些遍布各地的“协和”“同济”“湘雅”们,也将瑟瑟发抖了。
一直以来,类似的乱象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堂皇存在,尽管屡遭诟病,但这些“协和”的远方亲戚们,却一直经营得挺好,不仅正常行医,还经常做各种“包治百病”的广告营销。
而据新华社2018年的报道,记者通过第三方软件检索发现,仅“协和医院”当时全国就有1700多家,现在的情况想必更糟。而真实的情况则是,目前只有北京、武汉、福州3家真的“协和”,其余全是假冒。
乱哄哄的“协和”们,挂羊头卖狗肉,搞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不仅损害了真“协和”的声誉,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造成医疗伤害。早在2018年,河北就查处了一家“定州协和医院”,吊销其许可证并对其进行关停。经查,这家医院存在非法开展终止妊娠手术、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编造疾病、术中加价、诱导医疗等违规违法问题。
类似的“协和”医院层出不穷,与商标注册存在漏洞有关。根据相关工商管理规定,北京协和医院不能独享“协和”二字,只能以“北京协和医院”六个字为注册商标。也因此,不少冒牌医院,甚至都是通过当地有关部门注册的合法医疗机构。
此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与全国名称规范管理系统对接,进一步完善名称禁限用字词库。对含有“协和”等知名医院名称相关字词的企业名称,无授权的一律不得登记;已经登记注册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无投资关系或相关授权的,指导其变更名称。这也意味着,今后那些看似正常的“嫁接”行为,将不可能再继续下去。
此外,这种冒牌行为“高热不退”,也与市场上确实存在特定需求有关。一般而言,这些傍名牌的“协和”们,多主打妇科、男科、皮肤病、人流等让患者“羞于启齿”的病症。很多患者并非没有怀疑,但因为存在就医需求,只好挨宰。可见,除了严厉清理医疗机构傍名牌行为之外,也要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满足民众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
其实,不光医疗如此,其他如教育、文化等领域同样存在知名机构被冒牌的现象。仅以“北大”“清华”为例,国内就有不少地方衍生出诸多“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打着大牌子的幌子,极尽招摇之能事,实则不过是一个个“美丽的骗局”。凡此种种,均需坚决清理。
事实上,此类冒牌现象屡禁不绝,表面上看,属于企业“搭便车”式的商业揩油行为,从根本上看,暴露出的则是监管上的不作为。相关监管部门明知侵权,却置若罔闻,听任一个个假“协和”猖獗,其懈怠可见一斑。
惟愿这一次的治理能够真正动真格,就像通知说的那样,“举一反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果真如此,再辅以常态化治理,这种傍名牌的风气才有可能一点点转好。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