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小微企业经营遭受较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成长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纾困措施,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全方位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尽快恢复生机与活力。未来,需要摸清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差异化影响,既要落实普惠性政策,又要提供个性化措施,精准助力小微企业经营恢复,加快释放经济活力。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扎实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不过,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进度整体较慢,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进度滞后,受市场需求减少、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用工不能及时到位等因素影响,加上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短期海外订单可能减少,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应该看到,小微企业遭遇的临时经营困境,既有共性原因,也有差异化特点,需要针对问题症结提出更多解决之道,做好精准扶持,助力小微企业经营恢复。
一是加快普惠性政策落地。中央到地方纾困措施涉及小微企业方方面面的经营共性问题,有些政策很明确,有些原则性政策落地尚需地方结合实际。不论何种情况,各地各部门都应快速扎实地贯彻执行,确保各项政策早落地、快见效。
二是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多复工复产条件。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进展顺利,有序推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较为迫切。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既关乎居民生活质量,又能支持社会就业,应尽量创造更多复工复产条件,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疫情防控物资、劳动用工、外地员工集体住宿等问题,尽可能让城市服务业有效“转起来”。
三是积极畅通社会供应链和资金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主动脉”,众多小微企业则是“毛细血管”。当前,既要加快打通“主动脉”,又要有效疏通“毛细血管”。供应链要做到上下游有序衔接,才能衍生出供应链上小微企业的订单需求,这才是小微企业的生存之基。资金链的政策扶持力度超出市场预期,金融支持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上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跑冒滴漏”,提高金融支持实效。
四是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自救和加大创新。疫情改变了我国乃至全球社会交易和活动的方式,将加速世界商业模式创新和数字经济转型。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变“危”为“机”,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自救和业务创新,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措施,搭建业务沟通合作平台,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在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方面提供各种便利。
五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而多数小微企业服务于社会终端需求。当前,要积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释放小微企业生机与活力。
我国已经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冲疫情影响,还将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随着各项政策举措不断显效,经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小微企业也将迎来经营恢复的“暖春”,社会经济活力将加快释放。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