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手段的升级应对伪科技产品的“换代”

2018年10月18日 08:43   来源:南方日报   子长

  暗物质洗发水、防引力波辐射服、纳米按摩椅、量子养生衣……最近一段时间,各式打着“高科技”名号的伪科技产品花样迭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痛点。《人民日报》日前就援引科研专家观点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技的好奇和崇拜心理,说明科学素养的提升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直观地看,伪科技产品就是在“蹭概念”。随着国家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诸如石墨烯、引力波、量子力学等科技前沿概念和术语,日益高频率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客观上给了伪科技产品的制造者以可乘之机。运用高科技概念将产品包装成“无所不能”“包治百病”,一方面利用了人们对这些概念不甚了了而形成的盲目崇拜心理,另一方面迎合了不少人对健康、养生等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对置身事外者来说,那些“蹭概念”乃至借着概念制造概念的手法并不高明,然而一旦戳中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往往屡试不爽。

  正是因为人们对伪科技产品的认知,既基于特定的科学概念,又应和着某种心理需求,所以对伪科技产品的治理,不但要从整体上注重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还要有针对性地关注和疏导那些容易受伪科学产品“蛊惑”的重点群体的心理需求。盘点近年来流行的伪科技产品,相当一部分与健康养生相关,目标也重点指向了中老年群体。治理的重心相应地应该对这类群体由生活条件改善而催生的健康、养生需求多一些关注,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注重引导其形成科学认知理念,少一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而且要通过社区活动等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还要看到,伪科技产品玩的是概念,但终归要落到产品上。因此,有效治理伪科技产品,既需要消费者基于正确的科学认知理念,磨炼一双“慧眼”,更需要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监管,从而堵住各个流通环节的制度漏洞。例如,保健品领域的伪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实际上是因为相对于药品,保健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一些伪科技产品名不副实、夸大功效,实际上已经涉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法律问题,对此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积极介入,以监管的升级来应对伪科技产品的“换代”。

  站在传播角度,很多人感到伪科技产品越来越泛滥,与各种平台的“轰炸”显然不无关系。传统的地方电视台里那些电视营销节目和广告自不必说,诸如直播、网页推广乃至微信朋友圈等新兴互联网平台,同样值得关注。一些平台只顾流量和人气,对伪科技产品的推广来者不拒或视而不见,无疑成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推手。对互联网平台来说,至少应该从两个维度落实抵制伪科技产品的平台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是健全审核机制,二是设置用户举报通道,从而尽最大可能阻断伪科技产品的网络营销推广。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3名受访者中,有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两个数据足以说明,对伪科技产品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期待各个环节、各个主体行动起来,对症下药,打造更加令人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