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玉米屡被偷摘暴露了什么问题?

2018年07月11日 08:11   来源:南方网   张立美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发帖称,学校在浏阳实习基地种的玉米、棉花等科研成果被当地村民偷盗。9日,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实习基地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此次被偷盗最严重的是学校获得审批的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旦被扩散出去,损失或达上千万。湖南省沿溪镇发布通报称,涉事4人已被依法询问,正在组织村民归还所拿农产品。(7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湖南农大基地,不仅科研玉米遭到周边村民骑着三轮车来盗窃,而且基地的监控摄像头都被偷走了,可以说这起盗窃科研农作物案件的情节非常恶劣。实际上近年来,这类科研农作物被盗案件频频发生,差不多每年毕业季都有这类新闻见诸报端。

  科研农作物频频被盗,无疑凸显了科研农作物保护层面存在巨大短板。从表面上看,科研基地安全保护硬件设施不到位,对小偷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

  但从深层次原因讲,归根结底是盗窃科研农作物的违法犯罪成本太低,对盗贼起不到任何的威慑作用。虽然科研农作物被盗造成的实际损失非常严重,达到了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上亿元。但进入司法渠道之后,考虑到盗贼对科研农作物财产价值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盗窃科研农作物的犯罪故意,一般只是按照普通农作物进行鉴定估值,盗窃科研玉米跟盗窃普通玉米没区别。这直接导致上千万元的损失最后只被鉴定估值为几百元、几千块钱,人均盗窃几十块钱、上百元而已,连立案标准都不够。而且,尤其是盗窃科研农作物的违法犯罪分子数量过多时,基本上选择法不责众的模式处理,只是批评教育了之。

  可见,保护科研农作物,杜绝科研农作物被盗案件再次发生,最关键的是要补齐保护短板,不能寄希望一味的道德宣讲。首先,必须尽快补齐法律短板,告别科研农作物被盗没“法”管的局面。一方面,被盗科研农作物的价值鉴定评估,不能比照普通农作物,必须按照科研农作物的特殊性进行评估,不能贬低科研农作物的价值。实际上农民田地里的普通玉米没人盗窃,唯独高校基地的科研玉米遭到大规模盗窃,说明在盗贼的心中其实知道科研玉米的价值不同寻常,远远高于自己地里的玉米价值。另一方面,在处理科研农作物案件时,司法部门必须摈弃“不知者不为罪”、法不责众等思维,要依法追责,不能是很多弱势的农民、老人集体盗窃科研农作物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其次,必须补齐安全保护硬件设施短板。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的农业基地有必要加盖围墙、防护网,与外界进行隔离。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成熟期,要组织安保人员进行巡逻。实际上在农村瓜果蔬菜收获期间,不少农民直接在田间地头打地铺睡觉看管。

  再者,必须补齐科研农作物知识的普及教育短板。科研院所应当定期、不定期组织农业基地周边的群众开展科研农作物知识的普及教育,既提高大众对科研农作物的价值认知,也让群众了解到盗窃科研农作物的严重后果和法律风险。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