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新常态”中,不要丢失职场初心

2017年12月21日 19:41   来源:光明网   段思平

  2017年的79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520万人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才找到工作。其中80万人的简历,出现在50多家公司的邮箱。和父辈不同,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毕业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或唯一的归宿。求职更像是“尝试”。调查显示,62%的2017级应届毕业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六成以上90后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满1年。其中,38%的人不到半年就会另谋高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年长者容易对频繁跳槽的年轻人另眼相看,认为这是“瞎折腾”,是年轻人“缺乏职业精神和职场定力”的表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要求年轻人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已经不合时宜了。社会对跳槽的宽容度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年轻人会因为死守一个工作而被认为“不思进取”。专家认为,和20年前不同,现在人们不再把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跨越行业、城市当成丢人的事儿,这表示国内职场日趋成熟。在此背景下,“跳槽新常态”作为一个严肃的命题被抛出来。

  也许不少年轻人会为此欢呼,以为可以随心所欲跳槽的时代会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但是值得警惕的是,“跳槽新常态”恰恰是对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职场要求,只有学会居安思危,才有可能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实现“人生出彩”,倘若一味随波逐流,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难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跳槽新常态,其实包括了主动跳槽和被动跳槽。主动跳槽的增多,说明了职场人生存状态的根本性变化。人们不再依赖于某一个单位的光环,逐渐摆脱了循规蹈矩在一个地方混资历的工作模式,而是更需要把自己打造成自带光环的职场人。正如知名媒体人罗振宇所提出的“U盘化生存”,人们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带信息、系统的U盘,既可以在这台电脑(这个单位)上用,一旦拔下来,在另一台电脑(另一个单位)上也可以用。这实际上对职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才可能在“跳槽新常态”下如鱼得水。

  被动跳槽的增多,则警示了职场风险的提升。所谓的“铁饭碗”越来越少,无论处于暂时多么好的行业和公司,都要保持一份危机意识,为有一天行业或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得不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考虑。即便一时看不到危机,也要保持“随时优雅离开的能力”,想在一个闲差上“坐吃等死”地混一辈子,已经越来越成为痴心妄想了。

  当然,跳槽新常态的产生,背后还有很多因素,比如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户籍制度的松绑、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等等,这些都让跳槽的成本变低、程序简化。但无论如何,跳槽更容易了,不等于跳槽就变成了一件无关紧要、不需要慎重对待的事。跳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跳槽本身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于年轻人而言,还是要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姿态,千万不要在“跳槽新常态”里丢失了职场初心。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