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谈及农村生活,除了镜头里的田园风光,镜头外的垃圾污水也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但本市昌平辛庄村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打破了这个成见。据本报报道,辛庄村进行垃圾分类一年有余,效果十分明显。曾经这个村子和祖国各地的很多村庄没有什么区别,该村村支书王志顺表示,“垃圾分类之前,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垃圾站17个,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气味难闻。”除了垃圾站内的垃圾,村子里随处可见被丢弃在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但现在,垃圾在这个村可以做到“从桶到桶”不落地。保洁员收垃圾的时候,就已经按照“回收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废品、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分类提供四个垃圾桶。这样村民自己家里也有相对应的小垃圾桶,很是方便。
垃圾分类其实是个老话题,一直提倡但一直举步维艰。人们在讨论此事的时候,有意无意中,往往把做不到位的原因归咎于老百姓素质不高、家庭财富积累不足、社会文明还没发展到那个层次等。但辛庄村的成功可以把上述理由全部推翻,做不做、怎么做,其实就是一句话——事在人为。
很多人不愿意做垃圾细分的活儿,是因为怕麻烦,毕竟粗放式的扔垃圾已经延续了几辈子。如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样,从粗放到细致,也是需要强大的自律和不懈的坚持的。这就要求垃圾分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真正下沉到每家每户的厨房客厅,深入了解生活细节,因地制宜地做出细分方案。比如前述报道中提到,对于辛庄村村民来说,“细分出的垃圾共有塑料、纸张、玻璃、电器、木头、金属、衣物、危废八大类。其中塑料又被细分为透明塑料袋膜、塑料瓶盖塑料垫片、卫护产品的塑料包装等23个小项。纸张中包含二手购物袋、杂志书报等4个小项。玻璃制品也被细分为玻璃瓶、啤酒瓶、碎玻璃等5小项。金属类垃圾被分为铝制易拉罐、铁罐、铁铜铝制品3小项”。如此细致和可操作性强的指导,自然可以降低垃圾细分的门槛,相比之下,某些地方只简单地告诉居民要把垃圾分成“可降解、不可降解”显得颇为不接地气。要知道,老百姓不是化学家、环保专家,让他们分辨到底哪个塑料瓶子可以回收再利用,实在强人所难。
在垃圾分类方面,有很多他山之石可以参考。比如外国有一些超市提供了回收柜,来买东西的人可以把家里的塑料瓶子带来扔进去,有些还可以换成钱,以鼓励这种行为;有些垃圾分类很严格的国家专门设置了“垃圾警察”,会监督乱扔垃圾的行为并依法开出金额不低的罚单……当然,无论在哪里都有就是不愿意做这些小事的人,没问题,针对执着的粗放式扔垃圾的居民,还有专门的“什么都可以扔”垃圾袋,质量好、容量高,就是一个字“贵”,因为售价中包含了高额垃圾税。在固定的垃圾日,可以把这样的垃圾袋放在门口,由专人收取。所有社区收垃圾的人只收这种袋子的垃圾,其他包装的一概不收,想逃税,那家门口就臭着吧。
人们在遇到繁难之事的时候,经常会用“办法总比问题多”来鼓劲加油,其实再多的办法也要沉下心深耕细作地去落实才管用。垃圾分类是好事,推行起来有难度,但辛庄村的例子告诉我们,办法就在那里,持之以恒、点滴做起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