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怎样未来就怎样

2017年07月13日 09:29   来源:人民日报   赵婀娜

  日前,吉林省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组的督导验收,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这意味着,吉林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7省(市)后,全国第八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省份,也是中西部地区首个实现整体通过评估认定的省份。

  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甚至有人“唱衰东北”的当下,吉林省率先通过义务教育整体评估认定,具有特别的启发和示范意义。一方面,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正处在深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在向更高形态转变过程中的“爬坡过坎期”,的确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优先发展,殊为不易;另一方面,教育是基础工程,是民心工程,能够以排除万难之心,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对于温暖民心、夯实基础,乃至重振经济发展的信心,都至关重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样的情景我们都不陌生:某地在引进人才时,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选择,如果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高水平的教育,被引进的人才方能无后顾之忧。事实上,子女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往往比更高的待遇和更舒适的住房,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大。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得好,人才就能引得来,反之,不但人才引不来,还会出现“孔雀东南飞”。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甚至经济未动,教育就当先行。毕竟,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人才为重中之重。而由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必然先于经济发展,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发展教育,只有教育先于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前储备人才。

  当前,对于我国各地区,尤其是对于吉林这样的东北老工业地区来说,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确面临诸多不易。一方面,部分县域客观条件差,资源禀赋差,学校底子薄,办学条件改善和引进师资相对困难,还有部分老旧城区,规划调整增容扩建难,生均占地、场所等达标也很难;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面临很大困难,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配备不足,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配置教师政策落实困难,一些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年轻教师比例偏低,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依然突出,教师学科结构性缺口的问题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基本均衡、提升教育质量,就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特别要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真正做到在头绪多、困难大、挑战大的时候,不动摇坚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做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与此同时,还要力求实现优质,要引导各地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推进,真正实现“高位均衡”而非“低位均衡”,这就要求政府想办法,鼓励各学校挖潜自身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加强师资、改善管理、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等方面入手,将学校办出特色、实现优质。从而做到,与东部地区相比,或许经济发展水平还“低人一头”,但教育发展理念以及教育发展水平上已不逊于人,甚至“高出一筹”。

  我们常说,教育怎样,未来就怎样。我们也常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期待有更多的省份能如吉林一样,在经济发展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依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做到以教育温暖民心,以教育重振信心。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