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理国家”要有新的聚焦

2017年07月04日 07:54   来源:解放日报   齐卫平

  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在党的建设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很多话语和实践表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逐渐集中到治国理政这个聚焦点上。

  一个时代课题

  现代国家如何形成善治

  2014年10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一书出版,并以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5种少数民族文字和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种外文出版发行,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治国理政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施政履职的实践标志,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治国理政成为新的话语,是党执政实践形成战略新聚焦的结果。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可谓抓住了要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必须不断深化对这三个根本问题的思考。

  但在这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浮现出时代价值:现代社会的国家如何形成善治?这个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即中国走到今天、发展到现在,到了该认真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的时候了。当前,中国社会呈现了一些悖论现象:物质日益充裕,精神却相对显得匮乏;国家很稳定,群体事件却不时发生;生活富裕起来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却并不那么高;经济繁荣了,群众的埋怨却有所增多;GDP上去了,官场风气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城乡面貌大变样,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产生困扰;社会进步了,公正公平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具有现实性、根本性,已到了不容回避的地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施政履职之始,就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展开国家治理问题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在一起,拿出了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问题的基本答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现代治理进行的深入思考,作出的丰富阐述,形成了国家建设新聚焦,体现了战略抉择的新高度。

  一种话语转换

  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

  世纪之交,执政能力成为党的建设中心话语。聚焦执政能力问题,是对当时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作出的回应。上世纪末,政党政治的世界实践发生了地震般的撼动,一些执政很长时间的大党、老党接二连三地遭遇失败,包括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对我们党敲响了执政安全的警钟。同时,改革开放促使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使党的建设面临新的环境,传统执政方式需要适时改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明确任务确定下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执政能力建设确定为贯穿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聚焦执政能力建设,使新时期党的建设形成新的方向和实践内容,如研究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关系、思考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构建执政理论体系等。这里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是一篇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不断向前深入推进,我们有必要及时地创新认识、刷新视野、更新话语。正是在此意义上,治国理政能力作为一个新的话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实践的时代意义。

  执政能力与治国理政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治国理政能力显示执政能力,执政能力保证治国理政能力,执政能力是治国理政能力的组成部分。从突出执政能力到突出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显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和理论发展。

  治国理政能力话语着眼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新的时代内涵,其重大意义是揭示了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精准把握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位置,党的执政方式必须适应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国家治理理论突出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形式扁平化、治理参与民主化、治理秩序规范化等新要求。这必然会塑造治国理政新的实践样态。

  需要指出的是,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并不意味着放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安排,执政能力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我们党来说,提高执政能力永远在路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一刻也不能懈怠的战略任务。治国理政能力是拓宽和延伸执政能力的一个新话语。

  一大标志性成果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治国理政能力展现的标志性成果。

  目前,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成为一个明确概念,但尚未形成概念内涵的权威界定,理论界的诠释也各有侧重。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观点论述较为分散。

  关于新理念,一些学者认为“为民是核心价值理念,担当是政治责任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有学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中央施政的根本理念,有人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

  关于新思想,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思想、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想、关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思想、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思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同时,也还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探索从严治党规律的新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想,以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思想,等等。

  关于新战略,很多学者集中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人还分别从“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强军战略以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以上研究无疑都有价值,但坦率地讲,局限于某个方面的认识和阐述,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概念的科学性、系统性。根据实践发展,有必要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治国理政能力的重大新成果加以定位。它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理念、具体的思想和具体的战略。对治国理政来说,理念是引领,思想是基础,战略是举措,总概念的三个“新”浑然一体。

  进一步来看,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含义可界定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引领、思想基础、战略举措的总纲领。这个总纲领包含丰富的内容,理论阐述中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新理念,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观点作为新思想,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战略。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