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急救培训,澳大利亚怎么做

2017年04月10日 07:59   来源:解放日报   

  澳大利亚的医学协会团体和一些民间社区组织都可以举办急救合格证书培训班。那些在学校阶段没有接受相关培训的人只要愿意,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急救证书。 视觉中国 图

  用餐时,身边有人不小心噎住瞬间窒息怎么办?户外运动时,突遇旁人心脏骤停,怎么救?

  事实上,这类突发“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危急时刻,等候送医治疗时可能会耽搁急救的“黄金4分钟”,而现场急救得当,往往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在我国,公众的急救知识还很欠缺,一些大城市每100人中只有1个人接受过相关培训。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则有一半人口学过院外急救。

  急救培训有多频繁?面向的人群有多广?澳大利亚是怎么做的?

  从娃娃抓起

  在澳大利亚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让急救知识教育走入中小学校,帮助提高少年儿童的自保和自救能力。他们认为,“从娃娃抓起”,既能够培养整个家庭对于急救知识的重视,又能为未来社会提高急救能力储备人才。

  虽然急救课程在澳大利亚还不是全国性的学生必修课程,但很多学校都已经借助多方资源展开了这方面的教学。比如,请社会团体与学校合作。据了解,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圣约翰急救中心等机构已经形成惯例,定期到学校向8岁到10岁的孩子宣传介绍急救的基本知识。

  针对这些孩子的急救课程内容包括如何处理触电、烧伤、烫伤、五官受伤出血、休克等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为了让这些学生印象深刻,课程会采用模拟场景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开动脑筋。同时,培训者也会告知学生,可以使用生活中哪些常用的工具来帮助急救。

  除了学校的集体培训,澳大利亚学生在毕业前还“流行”报名单独的急救课程。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急救课程学习时间在两天左右,通过考试之后可以获得一张急救证书。对他们来说,这张证书既是一份光荣,又是对学校、社区、社会的一份责任,同时也能够在日后的企业招聘中获得更多的青睐。

  此外,在孩子热衷的各种庆典活动中,澳大利亚的急救中心、火警等部门也都会积极参与,设置展位,在活动现场对孩子进行应急宣传和教育。

  法律来促进

  对于在公共场所突发疾病的民众,能否在第一时间施救、急救措施是否妥当,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整体急救能力。澳大利亚对此十分重视,积极通过法律手段推动提高全社会对突发疾病的急救能力。

  首先,法律的规定从根本上促进了更多人学习紧急救护知识。其中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求一些特殊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急救资质。根据澳大利亚相关法律,那些在工作中较容易接触到紧急情况的岗位,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先考取急救合格证书,作为入职前必须跨过的门槛。这些岗位包括了警察、教师、火车站工作人员、建筑工人、社会工作者以及部分服务员等。

  第二,要求企业、机构等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办公场所必须配备至少一个急救包。根据澳大利亚 《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定,凡是公司雇员人数超过25人,公司内部就必须要有至少一名员工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并持有有效的急救证书。

  为了确保拥有资质的人员确实具备急救能力,该合格证书规定要每3年更新一次,心脏复苏证书则要每两年重修一次。也就是说,被培训者必须再抽出一天的时间重温课程要点,并重新参加实践考试。

  公共场所设预案

  除了法律,澳大利亚政府也通过公共政策的推行,在火车站、地铁站、建筑工地等场所,完善应对突发疾病的预案和相关预防措施。

  比如,在人们日常通勤的地铁上,常常会以广播的方式提醒乘客,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应按下紧急呼救按钮,在下一站下车后,工作人员会马上给予帮助。不止车厢内有紧急按钮,车站内也安装了按钮并配有醒目标示。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取来急救包,一边联系救护车,一边现场施救。

  而在建筑工地等特殊工作场所,因为危险系数更大,所以对急救包配备的器材和药品的规定更加严格。

  此外,政府还通过资质认可或适当补贴等办法,凝聚社会团体的力量,吸引公众学习急救知识。

  医学协会团体和一些民间社区组织,如澳大利亚悉尼的华人服务社等机构都可以举办急救合格证书培训班。由官方认可的急救专业人员向普通市民进行授课,教授包括如何应对心脏病发作、创伤出血、骨折、关节脱位、昏迷、哮喘和过敏反应等突发问题。这样,那些在学校阶段没有接受相关培训的人只要愿意,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急救证书。

  通过多层次的引导,澳大利亚掌握基础急救知识的人口正越来越多,家庭内常备急救箱也逐渐成为惯例。

  (吴越 综合自新华社、央广网、搜狐网)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