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清明节?

2017年03月31日 07:46   来源:西安晚报   高亚洲

  从网上扫墓到代客扫墓,从让人眼花缭乱的祭祀用品到新潮的微信扫墓,清明节也变得喧哗起来。这其中固然是孝心所至,但是,清明扫墓,本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清明节?它不是对传统礼数在义务上的履行,也不是年复一年的规定动作,乃是以一种在场的仪式感,而相较于那些花里胡哨的祭品,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或者献花默哀,这些最为朴素,却也最为真诚。

  立于先人的坟茔前,于肃穆的氛围中,在充满仪式感的祭奠中,或慎终追远,或缅怀先人,或沉思过往,继而感念生命无常,抒怀生命醇美,都可以是“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一如那些“回不去故乡的人”所感念的,以逼仄的姿态混迹于拥挤城市,依然不忘回望故乡,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也为“更好前行”。这或许是在这个凝重的节日里,最相宜的人生表情,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祭奠曾经过往的生命,是可敬的再出发。而那些网上扫墓、代人扫墓、在祭祀品上弄得花里胡哨,都将因缺乏诚意和敬意,让清明变得空洞而无味。

  何谓“向死而生”?虽源自哲学术语却可以有诗歌般的释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诗源于电影《死亡诗社》,虽然语调暗淡,但却闪耀着生命的振奋。

  向死而生,流露出的并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对生命真谛的顿悟:“真正开阔和开放的生命和生活,从来不会拒绝任何死亡话题”。当对死亡都不再恐惧,便是与生命的和解,也将迎来生命的绽放。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