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一年多之后,依旧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发放“二孩补贴”不约而同成为多位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内容。
曾五提“全面二孩”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呼吁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建议,二孩补贴可以按照给老人发放津贴的方式,“起码应该够奶粉钱,至少几百元”。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在探索引入保险解决家庭二孩生育的经济压力。
代表委员建议给二孩发“奶粉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已经一脚迈入老龄化社会,在可见的未来劳动力供给状况堪忧;另一方面,国内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也没有想象中的高。这都是有调查和数据支撑的结论。那么,为鼓励生育二孩,建议政府发“奶粉钱”,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实际上,发放“二孩补贴”只是迟早的事情。随着提高生育率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相信在未来几年内,这一定会变成个现实。换句话说,当这一波生育二孩的需求得到释放,“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减弱,就是财政补贴二孩生育等激励措施出台之时。只要看看西方发达社会是怎么应对低生育率的,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但我想说的是,鼓励生育二孩,真的不在于发点“奶粉钱”。大家都知道,现如今许多可以生育二孩却选择不生的家庭,主要顾虑在于经济负担较大。这其中,生育期间的费用固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相对于孩子出生后直至成年之前的各项开支,“奶粉钱”所占比例简直是九牛一毛。
比如孩子的教育开支,对现今许多家庭来讲,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那更没法细算了。据《人民日报》报道,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近50% ,“养娃成本太高,七成不愿再要”。这意味着,哪怕对二孩生育进行财政补贴,也难以抵消如此高昂的“养娃成本”,因此也就难以实现政策的预期效果。
鼓励生育二孩的关键是什么?就在于提高医院保健、教育投入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比如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就是一个让育龄妇女犯怵的问题。据统计,中国现在每千名儿童仅有0.5个儿科医生,这且不说,大量优质妇幼保健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许多家庭本来还有生育二孩的打算,一想到临产要去医院挤破头,甚至要在走廊过道里加床,怎能不打退堂鼓?
同时,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开支也应尽力降低。虽说近年来许多地区已经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今年起将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入学难等问题,也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为了上个幼儿园,老人彻夜排队领号子;为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许多家庭不断上演“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有不少家庭因户籍问题,而不得不选择让子女在老家上学。这决定了,生育二孩对许多夫妇来讲只能是一个奢侈的梦想。
所以,要想提高生育二孩的积极性,光是发放“二孩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生育前解除人们的顾虑,让更多家庭不仅“想生”而且”敢生”,不仅“生得起”,而且“养得起”。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