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日子 发展的镜子

2016年12月30日 08:00   来源:人民日报   商 旸

  群众的迫切需求就是发展的良好契机。改善民生供给,痛点就是导向

  瞅瞅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就能知道政策的路子对不对。《史记》记载了商汤的一句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人民的生活状态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的状况。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是最实在、最诚实的镜子,制度设计、政策执行的效果都能照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不妨拿即将收官的这一年说说。

  这一年,老百姓有了更多实打实的获得感,照出了民生政策的推进、社会福祉的增加。新增就业预计超1300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连续12年增加,个人掏的看病钱报销之后负担在减轻……群众所想所愿在逐步实现,所急所困在慢慢化解,反映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推着百姓的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往上迈。

  应该说,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的日子里也还有疙疙瘩瘩、不通不顺的痛点。

  像养老,2亿多老年人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完全靠在子女身上累人累心,涌向养老院又一床难求;像就医,去大医院人满为患,想就近又担心家门口的医院实力不过硬;像就业,待在大城市竞争激烈,回老家又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痛点恰是需求,而需求会促进和推动供给。老百姓日子暂时的不顺遂、不如意,也像镜子,可以照出未来的发展路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改善供给,就要认准百姓的关切,把痛点变成增长的潜力和动能。养老资源不足有痛点,那就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改善机构、社区的养老服务和设施,帮着子女居家赡养老人;看不上病有痛点,那就尝试发展医联体、医生集团、互联网医疗咨询,丰富就医渠道;工作难找有痛点,那就改善家乡的创业环境,在政策、税收、资金上扶持创业,引导年轻人往二、三线城市走。

  群众的迫切需求就是发展的良好契机。改善民生供给,痛点就是导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