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员工被“性骚扰”,个案还是“潜规则”?

2016年12月08日 14:09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近日,有网友曝料称民生银行一主管利用职位“性骚扰”女员工,并发布多张该主管与被骚扰女员工微信聊天记录。对此,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截图中显示的“骚扰”一事属实,事件中的业务主管系该分行中心商业区管理总部四中心的副总经理关某。目前分行已对关某做出暂时停职并停发季度奖金的处理。

  仅就目前民生银行方面的回应看,显然给人一种大事化小、避重就轻的印象,其中的一些措辞更是耐人寻味。比如,回应中指出受害女生是临时工。不好判断这种对受害者身份的强调是否属于刻意,但至少是非必要的。难道潜台词是,受害者是临时工,就可以减轻施害者的责任?临时工就应该承受性骚扰的代价?

  事实上,受害者是否真属于临时工,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说法。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就援引受害者前同事的说法称,“之前她一直在这儿实习,今年8月凭着自己的业绩被转成劳务派遣,成为正式员工。”到底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虽不影响事件的定性,但连受害者的身份都不能正视,又何谈严肃处理的诚意?

  回应中另一关键点是,“关某对王女士确实存在一段时间手机上的骚扰,但初步确认两人之间的行为只局限在手机上,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关系。”没有实质性关系可能属实,但行为仅发生在手机上,并不意味着就不构成性骚扰。按照通常意义上对性骚扰的定义,只要言语或行为令他人感到不悦或有被冒犯的意图,且被认定存有性相关的暗示,都算是性骚扰。而一旦坐实,对事件的处置恐怕就不只是民生银行的“家法伺候”这么简单了,即便是受害者不主动提起诉讼,相关部门同样能够进行行政处罚。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跟帖中不乏有更多的“内幕”流出,最典型的如“受害者”可能远非一个人。这些未经证实的言论,其准确性有待验证。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这种职场的性骚扰很难说仅仅是偶然性的个案。从常识看,如此在微信中能够近乎公开地向女下属表达“不服从就辞职”的要求,有没有某种“潜规则”的背景,实在催人联想。

  在事件公开前,受害者也曾将遭遇骚扰一事告知单位的人力部门,“却被告知没有证据,举报也没有用”。这种投鼠忌器式的暧昧态度,其真正的“厉害”原因或在于,关某涉嫌性骚扰女下属,并非是孤例的链条,这条职场食物链的顶端,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副总经理,受害者或也不只有像王姓女员工这样的职场“小白菜”。

  整个事件中一个被有意无意忽视的细节,值得正视。此事作为公共事件受到舆论围观,公众都声援被性骚扰的女生,谴责性骚扰者,但事件原本只是在事发单位的一个只有60人的群里公开。从公司群被捅到社交平台,其性质显然就变了。很难说这种“泄露”有恶意,但在客观上,其对于受害者的影响是好是坏还真难说,比如王某表示现在已经感觉“挺慌的”。这种“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于某种报复压力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一旦成为某种性骚扰事件的主角被公开,尽管自己是受害者,但也必然会遭受一些不必要的困扰。那么,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这种公开又是否突破了某种边界?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种事情在当前的职场文化中,若仅仅止于公司内部,受害者或只能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选择屈从,而施害者只会更有恃无恐的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或是类似事件最让人沮丧之处。而事件一开始曝光引发轰动性的围观,只隔了一夜,舆论就复归平静,可能仅仅只是增添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社会对于职场性骚扰的这一无意识状态,正是无数个关某敢于肆无忌惮的社会底色。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