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克斯新闻台几天前播出的一档节目引发争议,尤其是在亚裔社群中反响强烈。该台记者杰西·沃特斯到纽约唐人街随机“街采”,询问路人对美国大选的看法。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观众看到的不是他们对严肃政治议题的探讨,而是对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族群“刻板印象”的漫画式呈现。节目的许多细节,一方面显示出节目制作者对亚裔群体的无知和轻视,另一方面更是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维的集中体现。
事后沃特斯在社交媒体上称,节目只是为了“搞笑”,并语焉不详地为“可能冒犯某些观众”而致歉。但这种表态并未平息来自公众的谴责。在舆论压力下,该节目的制作人邀请美国亚裔记者协会(AAJA)的负责人出镜进行“对话”,但遭到后者的严词拒绝,理由是福克斯电视台并非瞄准亚裔,而是一贯坚持其极端保守主义立场,对包括女性、同性恋、少数族裔在内的边缘弱势群体进行嘲讽甚至攻击。
追溯福克斯的历史,可以看到AAJA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90年代传媒大亨默多克创办福克斯电视台时就宣称,要用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新闻娱乐化”的形式来挑战奉自由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为圭臬的美国主流媒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该台一位评论员居然将这场恐怖袭击说成是因女性主义者、同性恋者、支持堕胎的“公民自由协会”(ACLU)在美国的“泛滥”而遭到的“天谴”。
然而,这样一家电视台却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传媒生态中大行其道。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越CNN、MSNBC等众多竞争对手,收视率在同行中稳居榜首。社交媒体兴起后,福克斯新闻台进一步将“话题性”“戏剧化”“煽情化”等手段发挥到极致,并借助于社交平台引发了更多的关注,迫使许多老牌电视新闻节目改弦易辙,纷纷转向“福克斯化”。
据美国皮尤公司的调查,福克斯的忠实观众中超过八成以上为信奉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中心论的保守主义者(但他们不一定是白人),大都拒绝多元文化,不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信奉非理性的“超级爱国主义”。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教授索尔森的话来说,媒体的“福克斯化”就是把“超级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上,这种现象正引导美国新闻界走向歧途。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福克斯化”的倾向还扩散到了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撕裂了美国社会,导致“群体极化”的效应愈演愈烈。不同的社群和族群之间缺乏平等和理性的交流和沟通,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如同肥皂剧一般的美国大选就是这种“群体极化”效应的表征,希拉里和特朗普相互攻讦、互揭疮疤,比拼话题性,争相夺眼球。在这一点上,特朗普的横空出世显然是美国社会文化走向“福克斯化”的典型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克斯新闻台大行其道和媒体文化的“福克斯化”正是美国社会痼疾的一个典型表征。(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