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不少地区迎来夏季高温期,高温津贴也进入发放时间。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而本月,全国范围内也将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高温津贴发放情况被列入其中。(6月12日中国新闻网)
高温补贴不是首次提及,2015年7月3日,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就曾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防暑降温经费投入”“依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这次全国至少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再次让广大劳动者对此项福利充满期待。
不过从之前落实高温补贴的过程来看,这件好事有时却“看得见,摸不着”。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有公司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开支,钻政策空子,不按时发放、少发放,有的干脆不发放。有的单位变相用一些毛巾、牙刷等实物来代替高温补贴。而普通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不敢与公司撕破脸,也是让高温补贴在“沉默中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高温补贴落实过程中的“冷热不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温补贴在政府、事业单位等等部门落实情况较好,在一些私企、公司却遭遇梗阻,很容易产生一种社会的不公平性。坐在办公室里,开着空调的劳动者能够拿到高温补贴,而在办公室外顶着烈日、流着汗水、冒着高温的露天劳动者,却无法享受该有的待遇和福利。这种空调房内外津贴的不均等,折射出不同劳动者在行使享受福利权力上的不均等,这无疑是件让劳动者心寒的事情。不患寡而患不均,高温补贴的“跷跷板”现象,其实并不利于营造良好公正的劳动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高温补贴数目不大,可却是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其中蕴含的是对劳动者的爱护和尊重,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民心至重的执政理念。全面落实好高温补贴,不仅能够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更能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今天,高温已经从自然现象过渡到社会现象,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让高温补贴成为一件“看得见摸得着”“冷热均衡”的好事,不仅关系到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和权力,更关乎着劳动者的生活和尊严。一方面,这需要继续建立健全高温补贴相关制度,并在制度落实上发力给力,形成长效、常态机制。一方面,需要加大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和处罚问责力度,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执行,为广大劳动者能够享受高温补贴兜住底,鼓起劲,撑起腰。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