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5月30日澎湃新闻网)
什么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什么“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在中国,“谁来种地?”我们不应该只凭传统思维“只有农民的后代才去种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城乡,无论你原来是从事何种职业的,谁愿意种地就去种地,没必要担心偌大的中国没人种地。
不愁没人种地,只怕种地不赚钱
种地,“三百六十行”,比较起来,不说暴利,起码要有微利,退一百步说,种地不应该赔钱;特别是,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饭碗应该端在咱们自己手里,根本上,不应该指望靠进口粮食来养活我们十几亿人口。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业,一家一户,种那么几亩地,“小本经营”,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难以谈得上“小康”,所以,近些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
前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规模化+集约化”,这才有了土地流转与种粮大户;但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成本大幅攀升,由于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让种粮大户觉得搞规模化经营不赚钱,有的开始打起退堂鼓,正如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所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
这其间,作为人民政府,一方面,财政对种地人的补贴应该连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还是要做好“放管服”,一是涉农市场当然越开放越好,而应尽可能少一些审批,也决不允许“吃拿卡要”,二是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管理要讲“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特别是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更要紧的是,要为农民朋友和涉农企业做好鞍前马后的服务工作,尽可能地多设一些网上服务平台,以求大家去政府部门办事能够“一网打尽”,尽可能地多开通一些“绿色通道”,以求“农超对接”,总而言之,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至于说,未来的中国农业,到底是实行“大户经营”还是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来带动带动广大普通农户“精耕细作”,这应该交给市场去探索,相信“螺丝帽会契合螺丝母”,相信人民群众有这个创造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