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公务员讲普通话不宜“机械化”

2015年09月18日 07:59   来源:红网   冉鹏

  公务员、老师上班还讲方言,小心被“扣分”!本周是全国第18个推普周,主题为“依法推广普通话,提升国家软实力”。记者昨日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刚刚出炉的《江苏省县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监测指标体系》近期将下发。“监测指标”明确公务员普通话水平应达三级甲等。(9月16日新华网)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语言。我国宪法也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无论是对于广大教师队伍,还是公务员群体,他们由于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的对象比较特殊,要求在工作中用普通话,本无可厚非,也应成为从业的一种基本要求。相对来说,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说普通话不但对推广普通话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加上学生们成长成才还需要“长”起来、走出去,才能具备更多广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由于如语文教学要做到对文字准确拼写、提高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等需要,说普通话显得尤为必要。

  相反,公务员队伍与教师队伍不同的是,对于大多数公务员来说,服务的范围在广大的基层,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群众,大到一个省、市,小到每一个县,甚至一个镇、村,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语言,在少数民族集聚地还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果对广大基层公务员工作上交流的语言硬性规定用普通话,搞“一刀切”,这不但不适合“随乡入俗”式的工作方法,造成和群众交流的人为障碍,影响工作效率,造成与群众之间拉开距离,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干群关系。这种做法,给人以“机械化”之嫌。

  不可否认,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工作方式的转变,在公务员群体里,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承担着单位的窗口服务,他们既是单位服务的“名片”和“代言”,也是公务员群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形式。他们在工作中,为提升服务质量和畅通交流,说普通话,能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公务员需要走出去学习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能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但是,从事这类工作的,毕竟是公务员群体的少部分。走出去交流和学习的时间,也毕竟是少部分。因此,说好普通话,只能作为公务员和教师的从业要求,并不代表在任何时候都要说,甚至还“扣分”。这样的做法,给人以滥用权力,剑走偏锋的嫌疑。

  服务群众,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和践行的宗旨,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风向标。因此,在服务群众中,说什么话,怎么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乡镇工作时,曾经和一位外地的同事组织召开过两次群众会。在会上,我的这位同事说起政策来头头是道,道理讲起来有理有据,但群众不习惯听他的普通话,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感觉他摆的是“官架子”,说的是“官腔”。这样的群众会,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公务员群体,在那些跟老百姓频繁打交道的场合,还需要随乡入俗说一些“土话”,讲一些方言和大白话。如果为推广普通话而排斥公务员在群众工作中入乡随俗讲方言、说土话,这就难免会带来负面效应,影响工作成效。因此,要求公务员群体说普通话,还要考虑区分工作场合,做到“因地制宜”,才能让推广普通话与职业要求相得益彰。

  对公务员说不说普通话,不宜强制和过分要求。虽然,公务员群体身份特殊,推广普通话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职业要求。但是,讲好普通话只是公务员的一种本领和职业要求,讲好方言更是一种群众沟通的技巧和方式,关键是如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