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各学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学”课程,全国的“国学教师”缺口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明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介绍,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部分。
最近几年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传统文化要逐渐进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学应该是“治国平天下之学”。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国学无所不包——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到历朝历代的医学、农学、工学等。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国学指的是治国理政的学问。
既然如此,高校要开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前,同样应该厘清“什么是国学”。要是不严格进行这项界定工作,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不严肃地随意开设本科教育专业的感觉。尤其是在当下,不少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往往有哗众取宠和浪费财政经费之嫌,高校在“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前必须正面回应公众的不解和舆论的质疑。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国学包罗万象,而且精华与糟粕共存,需要深入钻研、仔细分辨、正确扬弃。因此,有资格称之为国学教师的人,他们的国学素养和造诣就一定得名副其实。高校寄希望于四年内把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一位本科国学教师,这多少让人质疑——要知道,在国学这门复杂而宏阔的学问面前,多少大师毕其一生都不敢自称通识,而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要是能入门,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总而言之,虽然国学教育的意义重大,但在学界对什么是国学和对国学的诠释现在都还没有普遍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高校急着开办“国学教育”专业不免令人忧虑。但愿“国学教育”专业既不误人子弟,又不浪费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