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论坛“诉苦声” 谁最应该来倾听?

2014年07月25日 08:31   来源:羊城晚报   滕朝阳

  7月22日,第167期“羊城论坛”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录制,广州市100多位各级人大代表和市民们在一起讨论的主题本来是“代表联系群众大家谈”,结果却变成一场代表吐槽履职难的“诉苦会”。当然,也有市民在此反映,有问题时找不着人大代表;而参加论坛的代表中,仅有约1/10愿意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羊城论坛”,很多外地人未必知晓,但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是一个吸引市民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能够运行至今更属难能可贵。即如这一期论坛而言,讨论虽然有点“跑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可以收到代表与市民互动的积极效果。在论坛这样一个特定的舆论场,大家或许都难免“言辞犀利”,而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相信一定会更加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谅解,这对于收窄分歧、化解对立是很有好处的。

  在当下,当个代表不容易。有的代表说提了建议却得不到答复,有的代表说如果对答复不满意的话有关部门就会整天找,有的代表感到自己的意见没有受到尊重,有的代表对某事并不赞成却被说成了赞成,总之是“履职难”,而群众又往往认为代表并未尽心履职。相比较而言,做个百姓就更不容易,人微言轻,民生多艰。遇到实际问题,找政府部门去反映,可能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回过头来想找代表自己的人说说,却“找不到人大代表的身影”。代表也好,百姓也好,平时要“诉苦”似乎都没人愿意听,一有机会便不免相互倾吐。

  由于“诉苦”并未止于情绪宣泄,所以其价值就要大于倾诉——虽然倾诉也很重要,却被普遍地忽视。从“诉苦”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人大及人大代表职责,那么代表在履职过程中或许需要对自我期许加以必要调适,而民众对代表履职或许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怀有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百姓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代表一“出头”就解决了,这种情形不太可能出现,即便有也未必正常的。但若因此说代表只该管“大事”不该管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那也不对,如果人大代表竟然可以无视百姓苦痛,岂非咄咄怪事?当然,怎么个“管”法宜慎重,不能与法律规定相扞格。

  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自应经常到群众中去。如果群众一两年都见不到代表自己的代表,这种状况是极不正常的,这样的代表也会逐渐失去民意基础而丧失代表资格。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只是到了开会前夕,才见代表们纷纷“走基层”、“察民情”。和民众保持日常而广泛的联系,是代表了解社情民意、赢得信任的重要前提。很多代表都不是专职的,因此要当好一名代表意味着更多付出和牺牲。

  “羊城论坛”上的“诉苦”声,其他没有到场的代表和市民都不妨听一听,看看是不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还有哪些自己关心的事情没有被提及。而最应该倾听的,则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为无论是代表的“苦”还是市民的“苦”,大都直接或间接与政府中人、政府之事相关。(作者是北京青年评论家)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