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这不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坚持创新、敢为天下先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也为中关村在我国自主创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新的指引。
创新是中关村“天然基因”。从中关村的形成历史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是中关村的“天然基因”。中关村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它的发展是从科技人员下海、顺应当时市场需求组装兼容机开始,逐渐走上以自主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先是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科技开发公司迅速增长,随后相继诞生了联想、方正、新浪、搜狐等一批科技产业领军企业,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198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在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宽放活科研人员管理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中关村按照“四自”原则,建立了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机制。2009年,国务院批准中关村成为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始实施以改革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为代表的一系列解放生产力的先行先试政策。可以说,中关村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放”出来的,不是靠优惠政策“养”出来的。这里所有改革措施都是在“放”上做文章,都是力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是中关村“动力之源”。国际上常把中关村称作中国硅谷,但中关村更有其自身特点,特别是在自主创新成果产出和通过技术输出支撑其他地区的发展上,中关村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方面,中关村地区高校院所云集,是中国乃至全球高智力知识最密集区域之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在这里不断产出。中关村贡献的主要不是几个产品,而是核心技术、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是可以在全国开花结果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中关村不是行政划定的一个园区,更不是几个产业项目,而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个品牌,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让中关村成为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在这里,创新创业者们可以放手不断尝试,成功、失败、再出发。中关村对创新创业的崇尚,不仅表现在早期创新创业者们的尝试和努力中,同时也表现在成功者对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以及他们对后来者的支持和鼓励上。比如,有企业家创办“创新工场”,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提供一揽子服务。此外,中关村还有首都创新大联盟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这些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创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新型社会组织不但是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组织者,更加入到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者的行列,成为政府服务企业的合作者,不断丰富着中关村创新文化的内涵。
(作者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