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让很多人的心情都颇感沉重。2013年,执行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74个城市中仅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京津冀和“珠三角”区域所有城市均未达标。除了十面霾伏,还有危及饮水安全的水环境污染,关系着“舌尖上的安全”的土壤污染……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中国的环境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些好转。以水环境为例,2013年,全国十大流域的70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71.7%,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9%。相对于2012年,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了2.7个百分点,劣V类的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相对于2011年,改善的程度则更大,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升了10.7个百分点,劣V类的比例下降了4.7个百分点。
点滴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愚公移山”般的治理征程,但是仍然没有从源头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中国还没有迎来环境污染的“拐点”。
为什么人们总是看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反而没有普遍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各类污染物总量还没有得到全面严格的控制,虽然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在不断推进,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只有等到这些污染物排放总量陆续得到控制,然后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削减残存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环境才能真的好起来。
处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到底何时才能到来?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环境将跨越“污染排放拐点”,实现污染物排放负增长;2030年将跨越“环境恶化拐点”。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环境会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对此,要有信心。
欧美、日本等国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环境污染在一定阶段内会加剧,都不得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环境质量又会出现良性逆转。
就我国而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确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告别粗放,向绿色转身,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将不断加快,重化工业的扩张势头也将有所遏制。同时,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环境标准在不断严格,环境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企业治理污染的投入也会进一步增加,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强烈……这些都是美丽中国可期待的希望所在。
迈向美丽中国的征程,注定充满艰辛。这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环境治理起来更为“棘手”,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治理起来,比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要更具挑战性。
我们向污染宣战,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是国运所系、政之所行。只要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戮力同心,再艰巨的战役也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经济日报记者 来 洁)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