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以偏概全炮轰:中国“懒汉”多?

2013年11月10日 07:04   来源:红网   郭子荷

  全球员工的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员工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11月8日《重庆晨报》)

  我们的生活从来都不缺少新闻和博弈,关于国人敬业的新闻一直在争议当中:2012年7月“中国员工“敬业度”全球偏低“;同年也有”“达州最美女交警”赢得掌声靠敬业;“提升员工敬业度,关键雇主品牌建设”;2012年7年“九零后”不好用,成招聘共识,企业呼吁“更忠诚更敬业”;2013年10月,“南京企业员工敬业度得73分”;现在又有“全球雇员敬业度调查:中国员工最不敬业”,引起了国人的共鸣和悲愤。可是笔者想问,以一个简单的调查,就来否认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否是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一船人”?

  据悉巴拿马员工敬业率最高,而中国办公室员工最不敬业,调查显示,“中国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在各行各业和各种教育水平中,都是一样的。比如7%的本科学历员工敬业,和5%”。如果是事实,那么笔者质疑为什么中华民族向以吃苦耐劳闻名,而现在却成了世界人民眼中的“懒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各个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同,个人能力不同,既然如此,又怎么能片面的说中国员工最不敬业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的确有不敬业的员工,但是工作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努力工作的不一定涨工资,会怕马屁会来事的肯定比努力的混的好,关系比你硬的肯定比你强。于是:“干得好不如拍得好,敬业不如敬爷,拼命不如拼爹”成了“懒汉”不敬业的借口。

  其实敬业能力欠缺,源于“转型期的内外压力,也源于中国的职业结构”。在“亚历山大”的生存焦虑之下,又哪有精力扑事业?中国企业“指挥控制”的阶级色彩浓重,常常“唯我独尊”,“霸权主义”,各个阶层的员工只能是工作的执行者,其职业归属感消磨殆尽,热情工作、爱岗敬业更无从谈起。所以我们不能一味责怪是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其实也该反思我国的用工制度、用工环境和用人文化等。究其原因可能如专家所说,不敬业的诱导因素是“就业压力大,自主择业的余地小”,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努力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时候,工作成了“饭碗”,人被绑在上面,人的“自主空间”被压缩了。“据调查,员工的敬业程度与上司有直接的关系,与薪酬激励与内部公平性有关,与公司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关注有关,其中薪酬公平性起着关键作用。而李开复认为,员工不敬业的原因是:惩罚管理失去信任,独裁管理伤害自尊,号文化未入内心,为钱工作丧失理想,官僚制度产生厌恶。

  那么如何调动员工的“敬业驱动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员工招聘、培训入手,可以从工作设计入手,并应该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外营造上下平等、尊重员工、重视绩效的氛围,减少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和压力。这样员工才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提升员工的敬业度。所以,“想让马儿跑,就得多给马儿吃草”,只有真正重视员工、关怀员工,才能充分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也只有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才能培厚员工的职业归属感,让员工爱单位,爱工作,爱生活。因为“对职业的喜爱、选择和践行三个环节相一致,才能达到敬业的状态”。希望BOSS与员工协力,并能得到“新经济政策”地指引,尽快名正言顺地脱掉全球“懒汉”的帽子。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