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陪女童练摊遭围殴:勿以道德争议模糊法律问题

2013年07月29日 07: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朱昌俊

  7月25日晚,北京市民田先生陪着9岁的女儿在什刹海摆摊,数名身着制服的人上前阻止,双方发生肢体冲突。27日上午,北京西城区新闻办微博确认,综合执法人员在清理整治无照商贩时与摆摊女孩的父亲发生冲突。还称“对用未成年的孩子制造社会事件,炒作所谓暴力执法更认为应予以谴责。”(7月28日《新京报》)

  “父亲陪9岁女童练摊遭围殴”,在遭遇绝大多数公众谴责的同时,并未能延续一般执法暴力事件中舆论一边倒的情形。这之中,不乏有声音称该事件是身为某杂志社副社长的父亲,与媒体串通炒作,也有人称父亲应当为暴力事件负一定责任。种种猜忌和指责,使事件的真相一时迷雾笼罩。

  从事件在微博上的发酵路径来看,之所以引发猜测,基本上就是因为新闻稿中透露了田姓父亲是北京某杂志社副社长。而这样的“有罪推定”显然大有“市场”。一来,孩子父亲系杂志社副社长,参与新闻媒体的策划炒作,似乎有身份和职业便利;二来,身为杂志社副社长的孩子父亲,显然在世俗意义上不那么“弱势”,获得的社会“同情”似乎也相对较弱。

  如果说在真相未明之前,公众作这样的猜想,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当事方的北京西城区,却在事件公开后的第一时间,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上述极有倾向性的声明……身为涉事方,于真相未明之前,就“先下一城”以动机论谴责对方,实在难言理性和客观。也难怪孩子父亲看到此回应后,会怀疑当地官方客观调查的诚意。

  事件引发强烈关注的另一重标签,即是暴力是在一位9岁女孩面前上演,其对于儿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也有人称,治安队暴力执法固然有错,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孩子父亲面对执法选择忍让,也不至于此。这样“各打五十大板”的评判看似有理有据,其实难经推敲。实际上,不管执法对象是谁,暴力的方式都应当被最大限度的限制,这也是执法的底线。

  暴力执法不惮在小孩子面前公然上演,执法行动为何会丧失最基本的恻隐之心,这才是这起事件,最应该被追问的要素。于一起在孩子面前上演的暴力事件,相关责任方如果不首先站在客观的角度检讨暴力,而是有意借一些道德争议混淆是非,无疑是错上加错。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