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数字出官”才能遏制统计造假

2013年06月19日 07:05   来源:工人日报   何勇海

  日前,福建某乡镇工作人员肖华(化名)告诉记者,做数据分两种,一种叫“调度”,就是把高的数据“挪用”到低的那边去,比如哪个季度情况不太好,就会把其他季度的数据挪过来一点。另一种真正的“作假”,则是让经济数据无中生有。他说,每个乡镇都有专门的统计员,差不多是专职的数据作假员。(见6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几天,统计数据造假的话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事情起缘于国家统计局日前曝光了广东中山横栏镇的数据统计弄虚作假情况——核查71家企业发现,该镇经科局编报的2012年年报工业总产值85.1亿元,经初步核实为22.2亿元,虚报了62.9亿元。一个小镇的统计数据作假都疯狂至此,到县市一级情况又会如何?公众不堪设想。

  统计是社会温度计,一个地方的数据不真实,会导致全国数据不真实,从而误导发展研判和高层决策,影响经济社会前行,损害民众利益和政府公信。以劳动报酬为例,它不仅是法院在判定工伤、车祸等突发事件时对受害人给予经济补偿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还是有关部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职工退休金的“标杆”。统计数据如此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岂能失真?

  统计失真的危害,地方政府并非不懂,为何仍热衷造假,“每个乡镇都有专门的统计员,差不多是专职的数据作假员”呢?根源恐怕在于“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一位担任过地方官员的政协委员曾透露,“有些统计数据是开会讨论出来的”,“先定数据,后有统计”,统计造假者只是“枪手”。领导干部能够靠假数据垒出一大堆政绩,能够凭这些假数据和假政绩谋取升官资本,才是“真凶”。

  因此,“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歪风愈是积重难返,统计数据作假的手段愈是千奇百怪、明目张胆——从以前的只是间接干预企业填报数据,到如今像横栏镇那样“一手包办”造假、“亲自动手”,甚至像上述新闻中报道的“做假数据时……通常要配套把企业的底账做到位,为此他们经常需要模仿企业的签名,甚至连企业的印章都能模仿”……

  近年来,我们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统计注水现象依然时有出现,根源就在于“数字出官”仍在作祟,统计数据仍是一些人捞取好处的工具、炫耀政绩的标签,出现“数字腐败”也就不足为奇。要知道,从村到乡,从乡到县,从县到市,从市到省……在这条无形“产业链”中,倘若利益均沾,能量大得很。

  故而,要彻底惩治、积极预防统计数据弄虚作假,除了对统计造假严厉问责之外,更要破除“数字出官”的魔咒,以一种更为健全的考核监管机制保证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