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充当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2013年06月14日 07:28   来源:红网   王瑶

  “捡到粗心小朋友的高考准考证,谁认识通知下,别耽误了高考大事。白××,考点市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请大家帮忙互相转发,别耽误了孩子高考!联系电话138××××8131。”高考前几天,上面这条信息,通过好心网友,在微博、微信和QQ群、贴吧上疯狂转发。可这却是一条不实信息,甚至暗藏骗局。(6月13日《人民日报》)

  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频率大幅提升,任何一则消息都有可能演变成全民关注的热点新闻。这之间,也包括诸多类似的网络谣言。在笔者看来,网络谣言的兴起,一方面使公民在虚假消息的连接中传递着爱与温暖;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环境更加恶化,公民无法分清楚自己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是真是假。总而言之,网络谣言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获得信息的辨识度上,而公民对网络信息辨识的不准确往往会导致种种不良影响的发生。那么,网络谣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网络谣言的发生可以分为“无意之谣”和“有意之谣”两种。前者是指谣言的产生多是无意的,网络时代,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公民得以及时转载和转发自己获得的各类信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抑或纯粹是为了娱乐。但多数时候,那些来源并不清楚的信息因为所反映的事实比较逼真,得以让网友再三转发。等到最终证实这也是一起谣言之时,公民才恍然大悟:自己虽然做了谣言的传递者,但所幸没有给他人造成损失;而后者而是有人故意造谣,企图制造混乱或者暗藏骗局。故意制造谣言的人借助网民的推手作用,将一件并不存在的事情演化真实,从而欺骗更多人,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少。我们能做的,是将谣言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保护网民不受谣言的影响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要“终结”网络谣言,健全管理机制是首要任务。当前网络谣言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穿着马甲随意诽谤他人,却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因而,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对来源不明信息的管理是根治谣言的重要方式。

  其次,网民应慎重传递那些来源不明的信息,切不可无意之中成了谣言的推手。很多时候,只要网民多留心观察,认真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往往能规避掉很多谣言。

  再者,网络谣言毕竟是借助网络传播,这样恰好说明了新媒体在传递信息的真实度方面弱于传统媒体。在网络谣言出现后,应用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中的强力作用出来辟谣,或许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谣言的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