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告别春晚 不懂讽刺的小品必然式微

2013年02月07日 14: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魁兴

  赵本山终于告别春晚了,还留下一句“狠话”:小品的舞台上不会再有我。一语既出,即使多年来一直批评赵本山的人也难免伤感,因为大家发现,曲终人散,小品快死了。他这一走,还有谁能扛起小品大旗?黄宏、郭达、巩汉林,还是范伟、蔡明、潘长江?老兵已渐行渐远,年轻一代却遥遥无期。因此,有人撰文说,“小品不如相忘于江湖”。(2月6日《北京青年报》)

  在笔者看来,小品是否相忘于江湖,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因为从目前看,致力于小品创作或演出的人大有人在,但却未见小品之繁荣。相反,正如该文作者所说,在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小品越来越远离真实、磨去棱角、失掉锐气,变得莫名其妙,变得一团和气,变得无病呻吟……失去了生活基础和创作源泉。而小品尽管脱胎于学生的喜剧小品,但是小品是有棱角的,有锐气的,不只是能让观众笑起来,还能令人警醒,进而奋进,因为讽刺是小品的生命,或者说小品的本质就是讽刺。如果小品越来越缺乏讽刺性,或小品越来越歌功颂德,小品肯定不能作为小品而存在。

  小品在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小品的存在是需要一定的生存土壤的,特别需要言论自由,特别需要百花争鸣。譬如,在美国,政治小品能够存活;在中国,似乎只有讽刺老百姓的小品,才能登“大雅之堂”。小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赵氏小品在中国能上央视春晚,去美国却只能败走麦城。因为赵氏小品的特点是拿普通老百姓开涮,《卖拐》是不是有羞辱腿脚残疾者的嫌疑。

  只会拿老百姓开涮的赵氏小品,走到尽头了是必然的,因为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怎么会允许文艺工作者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呢。赵本山告别春晚,郭德纲走上春晚,或许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大家都知道,比起赵本山,郭德纲更加“口无遮拦”,有美国敢骂总统的脱口秀的意思。从这点看,央视春晚上的言论可能将会越来越自由。最近,“请讲人话”之风风靡全国,不只是要求官员讲人话,也要求媒体讲人话,那些一味歌功颂德的节目越来越不受待见。况且,央视春晚应是办给老百姓的,不必看官员的脸色。据称,今年央视春晚的小品有“反贪”等热点,这是一种进步,这说明反映社会热点的讽刺小品不是小品的禁忌。

  笔者以为,小品之路不是越走越窄,更不是即将相忘于江湖。从目前改进作风的趋势看,讽刺官样文章的作品大有市场,即使无法走上舞台,只要是好作品就能串红网络,就会得到老百姓的喜欢。现在表面看,一些演出机构很缺小品脚本,实际上并不缺小品脚本,看看网络上有那么多老百姓喜欢的小品,看看新闻媒体中有那么多有喜剧色彩的讽刺素材。比如,“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老百姓为什么不公布财产?”“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看着这些的官员雷人语录,是不是很搞笑啊?有人预言,如果将某些官员的雷人语录连贯起来,写成一个“小品”绝对能引起轰动效应。当然,有没有人敢写这样的小品,有没有舞台敢演出这种小品,也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