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教授学历造假,谁该尴尬?

2013年02月06日 10:29   来源:第一理财网   张卫斌

  现代快报近日连续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二附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王教授被指过度包装一事。对此,南京医科大学和二附院联合启动学术道德规范调查程序。昨天,调查有了初步结果,王志梁博士学历为其故意造假。南医大对其作出辞退处理。王志梁本人也主动提出辞职,南医大二附院已经免去他的相关职务。(2月6日现代快报)

  学历造假,王志梁不是第一人,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近年来,被指学历造假的不乏一些社会精英。职业经理人唐骏就是美国“野鸡大学”毕业的典型代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骏回国后还被当作“成功学”的案例。学历造假为什么会前赴后继?如果抛开道德层面的原因,近年来,整个社会重学历、轻能力,对学历的过度崇拜,无疑是学历造假的主要推手之一。

  如果不被举报,王志梁可以继续他的医学人生。学历造假东窗事发后,王所在学校、医院绝大数同行表示震惊和遗憾。一位同事说,王志梁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出了不少成果,“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个实干家。”相关领导也表示,在进入医院两年的时间里,王的表现的确不错,“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用人怪圈:不以能力论英雄——纵然你有再大的能力,没有烫金的文凭,也是白搭。

  2月2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用人导向。

  我们党的干部人事政策一直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然而,无论在官场,还是在职场,近年来“学历崇拜”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和单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纷纷划出学历的“硬杠杠”,哪怕你能力再强,德行再高,没有硕士文凭、博士文凭一律免谈。在这样的用人导向下,整个社会迷恋硕士帽、博士帽在所难免。拼文凭、混文凭,甚至造文凭也就不足为怪。

  道理大家都懂,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高学历不一定代表高素质、高水平。众所周知,比尔·盖茨当年大学没毕业就出来创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微软帝国”。在我国,上世纪以陈独秀、陈寅恪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也没有什么高学历,照样能成为北大、清华的名教授,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学历崇拜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危害尤其明显。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家长们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死读书,以便拿到高学历,找到好工作。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成为应试教育的驱动引擎,贻害无穷。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为当务之急。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身份的陈旧观念,建立以能力、道德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素质教育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开、科学的用人环境。要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拔渠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能。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