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报道登《人民日报》头版有何意义

2013年01月04日 11:27   来源:荆楚网   凌国华

  继新年首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介绍增版并称“新一年将努力‘说真话’”后,昨日人民日报再次引发网友关注。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其头版刊发批评文章——《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批评报道回到人民日报头版,一时引发网友热议。(山东商报,1月4日)

  一般而言,国内“负面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的机会不大。在人们的印象中,作为高端主流党报,《人民日报》一般以刊登正面新闻为主,即便有零星的“负面批评性报道”,也不过是放在不重要版面的不显眼位置,只是作为正面新闻的补充。或许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偏重正面引导的高大全式的“舆论场”,因此当人们看到《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的“负面报道”突然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时,引起网友热议也就合情合理了。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人民日报》等主流官媒的“接地气”行为已经在悄悄进行了。早在2010年,网络热词“给力”就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去年“屌丝”一词则出现在十八大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中,这些灵动活泼的网络词语,出现在端庄正统的官媒中,无疑释放出一种积极信号:那就是官媒正在逐步改善以往高高在上的威严神态,放低身段接近地气,真正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1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微博称“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3日则将在头版引文导读中引出了对于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的“批评性报道”,由此使得这一“负面新闻”登上头版,这种做法,不仅是之前“走转改”活动的进一步延伸细化,更是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得力举措。这样贴近地气的文章,让公众读起来感到亲切,接受起来容易,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润物无声效果。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是公共部门不懈努力的目标。作为舆论喉舌的官媒,更要担当起关注群众冷暖、做人民群众代言人的重要责任。其实,不论是官媒使用网络热词,还是“说真话、写实情”的告白,还有关于“负面新闻”的“批评性报道”重回头版,无疑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关注群众的喜怒哀乐。原先高高在上官媒,逐渐扑下身子,倾听百姓的喜怒哀乐,对于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恶劣行为进行抨击挞伐,这才是官媒应有的社会担当。

  当然,官媒的社会担当责任不能仅仅体现在使用网络热词、“说真话”微博以及偶尔的头版“批评性报道”中,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责任,也不能单单压在媒体的肩膀上。媒体尤其是官媒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公共部门,这才是依法运用公共权力谋取公共福祉的主要责任人。就拿官媒一系列“接地气”的举动来讲,这些举动虽说积极意义不可小觑,但还需要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制度化,需要营造“说真话、写实情、办实事”的体制环境。说一句真话、办一件实事并不算难,难的是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作为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座右铭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这才是公共权力的终极旨归。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