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和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2024-12-31 07:33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加快形成和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2024年12月31日 07:33   来源:光明日报   黄加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时代新征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能够加快形成和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1.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政治引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咬定建成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不放松,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统筹留学、外专、移民等政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人才工作的政治属性。在人才相对集中的各类团体中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作用。通过教育培训、国情研修、基层实践等形式,加强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加强对各方面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2.秉持系统观念,注重引育用并举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充分彰显了人才工作中的系统观念。

  以系统观念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三方面着力。首先,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工作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学科设置,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人才工作还要着眼长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长周期持续跟进支持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其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坚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广泛吸引海外科技领军人才、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聚焦战略需求,吸引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组织团队开展国际合作,建设海外研究平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建立完善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充分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形成“近悦远来”的引才用才格局,不断积累国际竞争的人才优势。最后,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是用好人才。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立以信任、尊重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系统谋划、不拘一格,把有真本领、能扛大梁的人才用起来。形成各尽其才、才尽其能的用人导向,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让英才有用武之地。健全保障科研人才专心科研制度,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3.树立问题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体制顺、机制活,才能人才聚、事业兴。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大力破除影响人才聪明才智发挥的各类顽瘴痼疾,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才成长具有规律性和连续性,只有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立体化评价、多角度考察、全方位认知人才的成长,完善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的全链条机制,才能真正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培养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视野开阔、敢想敢为的科研人员。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聚焦选、育、用、评、奖等环节中制约人才创新活力与潜能释放的堵点难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向用人主体授权、为各类人才松绑。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遵循科研规律,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有利于激发最大潜能、人才竞相涌流的局面。强化全局观念,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根除人才评价标准单一、方式趋同、“千评一面”等现象,有效遏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不端行为。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设置合理的分类化的评价指标。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实施长周期、阶段性、动态化考评。通过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进一步完善标准、创新方法,提高人才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结合人才实际需求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人才既“评得出”又“留得住”,更“用得好”。

  4.激发创新活力,突出人才引领驱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围绕科技制高点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让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才能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首先,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构筑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决定》强调,“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抓住历史机遇,建强战略人才力量,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早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夯实强大的人才基础。其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科学家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强化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敢于提出新理论、勇于开辟新领域、善于探索新路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才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最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在持续完善硬环境的同时,强化人才成长软环境建设,想人才之所想、应人才之所需、急人才之所忧、办人才之所盼,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打造支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和信任包容、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强化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放开视野、着眼长远、遵循规律,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激励人才勇闯创新“无人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才能构筑人才优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根基。

  (作者:黄加文,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