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守正创新弘扬城市人文精神 自信自强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10月24日 06:5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晓兵

  提要

  城市人文精神并非自然生成,需要经过精心培育和涵养。人文精神建设与培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和市民主体力量,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条件和平台,使人的成长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态,多文明共存共进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显著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古老文明根基上生发出的新文明,以五个突出特性为基础,集中表现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创新过程,目的是解释世界并为“人”提供终极关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使中华民族沿循独立自主、和平包容的文化传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文明成果及其发展样态。建设现代文明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本质要求。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当前,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65.2%。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使命中,城市成为更加重要的传承载体、创新主体和展示平台。城市不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物理集聚,也并非单纯指向宏伟建筑和社会服务设施的聚合形态,城市的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核心是人。易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守正创新、自强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城市人文精神,在丰富城市物质风貌的同时,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塑造城市居民恪守的思想理念、人文情感和行为规范,建设创新多元、文明包容的社会风貌。

  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城市人文资源整合

  城市人文精神是指一座城市在历史、文艺、民俗、社会经济等方面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城市精神的形成依托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在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中不断焕发出崭新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兼具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时代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城市发展迈入“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的成长过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模板之一。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既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凝聚了深圳人民的文化积淀,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深圳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圳高度重视人文资源精神要素的整合发展,将城市发展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融合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改革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城市文明。

  对传统人文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梳理清楚城市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城市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的主体性认知,激发“文化自觉”,提炼出既衔接传统记忆又指向未来家园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彰显了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支撑。

  提升文化品牌,实现城市人文环境优化

  人文环境是融入文化意蕴、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和管理性三种特性。强调城市人文环境,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人文要求及价值导向,目的是满足人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人文精神是人文环境的灵魂,优化人文环境的城市实践实际上确立了“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战略,促使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肌理之中。

  深圳的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催生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升级的过程。40多年来,深圳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打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加强智慧数字平台等文化基础设施。不断优化运动休闲设施供给,加快推进体育中心改造工程、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体育设施的建设,持续完善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等公共服务设施,致力打造世界级运动活力之城。出台新时期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发布支撑文化强市的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强调文化品牌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体系。进一步提升品牌文化活动吸引力,打造“关爱行动”、中国设计大展、“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时装周、深圳设计周、文博会、读书月等具有国际视野和地域特色的文创活动,全年无缝衔接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人文精神带来城市文化的系统性变革,也促使城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人文环境的功能和价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使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和完善,二是培育和实现人的价值,使市民在持续的价值实现中表达和提升全面自由发展的意志及本性。优化城市人文环境的核心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即通过物质性、精神性和管理性环境载体滋养人、规范人、培育人、发展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创新文化产业,推动城市人文经济转型

  文化能够增强城市的独特魅力,但不能直接等同于城市文化软实力。只有当文化具有充足的吸引力,能够被群众普遍认同,成为引人留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时,这种文化才能被称为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由文化事业所建构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及影响力共同建构而成,体现了城市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不能只关注公共服务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还要重视文化的创新创意、生产转化能力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文化产业的发展效能。

  文化产业具有低成本、低消耗、可持续性,以及知识、技术、文化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持续、报酬递增等特点,能迅速提高资本的边际报酬,其形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具有强有力的扩散性和渗透性。深圳的人文经济经历了以生产要素为动力、以投资为动力的发展过程,正走向以创新创意为动力的新阶段,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现代传媒、艺术品交易、教育培训、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全市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速达15%以上,增加值占全市GDP超过8%。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创新性的文化产品、文化业态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又能利用其商业网络迅速传播城市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加速文化输出与交流,引导文化方向,增强精神凝聚力。文化产业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更多文化要素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是汲取既有历史文脉与文明智慧在新阶段形成的新文化,蕴含着城市建设的价值遵循和前进方向,具有时代价值。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在现实维度上,要打造城市独特的地域魅力,同时关照整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力量。在未来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指示,这种自信自强的底层逻辑是“以人为本”,因为城市为人民所创造、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生成发展。

  城市人文精神并非自然生成,需要经过精心培育和涵养。人文精神建设与培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和市民主体力量,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条件和平台,使人的成长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要摒弃“唯经济”发展论,着力打造生成性空间,使“宜居”应成为所有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要多样化拓展教育载体,加速城市人文素质培育。应破除“一刀切”方式的精神文明教育手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层次的市民群体,突出文脉传承,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市民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公益讲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要增强文化自强自信,潜移默化提升民众“文化自觉”,积极构建文化主导的未来城市发展战略,树立起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年巍)

守正创新弘扬城市人文精神 自信自强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10-24 06:5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晓兵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