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 需警惕围绕项目论文空转的“闭门科研”

2023年08月08日 07:22   来源:羊城晚报   熊丙奇

  一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一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7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上述报告披露了广西在科教振兴资金审计方面9所高校开展科研的相关情况。报告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投入一个多亿,开展了800多个项目,没有一个实现成果转化。这需要警惕,如果不扭转唯项目、唯论文评价体系,科研很可能演变为只追求项目、发表论文,而不重视实际价值、应用前景的“闭门科研”。“闭门科研”的特征是,表面上看,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多、发表论文也不少,但却没有创新价值,用一些教师的话说,就是很忙,忙没价值的东西。遏制“闭门科研”,必须破除唯项目、唯论文的评价体系。

  或有人说,科研成果转化率就算是为零,也不能全然否定科研价值,因为有的基础学科研究,追求的是理论原创,而不一定能马上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化。确实,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有不同的评价。评价基础研究成果应以发表论文,尤其是顶尖学术期刊论文为主;评价应用研究成果,则应该以成果市场转化为主——即这些研究成果是否有市场转化价值,是否已进行市场转化。

  报告提到的9所广西高校,都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看,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的科研,应该属于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如果学校引导教师过多开展基础研究,一方面偏离学校建设应用本科、技术本科或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也无进行一流基础研究的实力与条件,很难取得有突破价值的基础研究原创成果。

  所以,以科研成果转化率来评价这些学校的科研投入效益,是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居然为零,表明整体的科研导向存在一定的问题。科研围绕申请项目、发表论文而展开,而不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应用研究,这把科研变为争夺项目、炮制论文的游戏,从本质上说,这是偏离科研本质的“闭门科研”。

  报告提到,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由此可见,科研的导向,就是让教师能申请到课题、发表论文。对学校来说,这么多科研项目,展现了学校科研蓬勃开展的景象。对教师来说,由于考核、晋升职称需要完成相应的项目指标、论文指标,申请课题、发表论文,也让工作忙碌起来。然而,开展这样的科研,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多大价值?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科研,必须立足于服务人才培养与市场应用需求。服务于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把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而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中投入精力。当前,高校重科研的评价导向,让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过多投入精力,甚至存在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人才培养的问题。

  服务于市场应用需求,应该明确科研定位,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追求技术创新、突破,强调科研与市场结合,不能关起门来做科研。这要求改革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发表论文指标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贡献,而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的特点、科研项目本身来评价科研成果。对于应用研究,要从项目导向、论文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成果应用与转化导向,以此提高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闭门科研”消耗科研经费。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 需警惕围绕项目论文空转的“闭门科研”

2023-08-08 07:22 来源:羊城晚报 熊丙奇

  一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一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7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上述报告披露了广西在科教振兴资金审计方面9所高校开展科研的相关情况。报告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投入一个多亿,开展了800多个项目,没有一个实现成果转化。这需要警惕,如果不扭转唯项目、唯论文评价体系,科研很可能演变为只追求项目、发表论文,而不重视实际价值、应用前景的“闭门科研”。“闭门科研”的特征是,表面上看,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多、发表论文也不少,但却没有创新价值,用一些教师的话说,就是很忙,忙没价值的东西。遏制“闭门科研”,必须破除唯项目、唯论文的评价体系。

  或有人说,科研成果转化率就算是为零,也不能全然否定科研价值,因为有的基础学科研究,追求的是理论原创,而不一定能马上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化。确实,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有不同的评价。评价基础研究成果应以发表论文,尤其是顶尖学术期刊论文为主;评价应用研究成果,则应该以成果市场转化为主——即这些研究成果是否有市场转化价值,是否已进行市场转化。

  报告提到的9所广西高校,都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看,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的科研,应该属于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如果学校引导教师过多开展基础研究,一方面偏离学校建设应用本科、技术本科或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也无进行一流基础研究的实力与条件,很难取得有突破价值的基础研究原创成果。

  所以,以科研成果转化率来评价这些学校的科研投入效益,是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居然为零,表明整体的科研导向存在一定的问题。科研围绕申请项目、发表论文而展开,而不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应用研究,这把科研变为争夺项目、炮制论文的游戏,从本质上说,这是偏离科研本质的“闭门科研”。

  报告提到,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由此可见,科研的导向,就是让教师能申请到课题、发表论文。对学校来说,这么多科研项目,展现了学校科研蓬勃开展的景象。对教师来说,由于考核、晋升职称需要完成相应的项目指标、论文指标,申请课题、发表论文,也让工作忙碌起来。然而,开展这样的科研,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多大价值?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科研,必须立足于服务人才培养与市场应用需求。服务于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把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而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中投入精力。当前,高校重科研的评价导向,让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过多投入精力,甚至存在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人才培养的问题。

  服务于市场应用需求,应该明确科研定位,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追求技术创新、突破,强调科研与市场结合,不能关起门来做科研。这要求改革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发表论文指标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贡献,而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的特点、科研项目本身来评价科研成果。对于应用研究,要从项目导向、论文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成果应用与转化导向,以此提高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闭门科研”消耗科研经费。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