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庄村:恢复绿水青山 小香包“绣”出大产业

2022年08月23日 1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是2008年嫁到马庄的。印象中那时候天空是灰色的。自从转型发展后,马庄生态环境改善了,天空变成了蓝色,绿树成荫,道路干净。香包产业也让大家的口袋鼓了起来。”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畔,这里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采煤村”。因煤而兴的贾汪区,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在此之前,这里有着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由于长期采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3.23万亩采煤塌陷地、283座裸露荒山的生态欠账,成为了贾汪区转型发展之路上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贾汪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再造,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图为潘安湖景色。(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据了解,贾汪区先后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商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通过持续“向荒山进军”,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2万亩、荒山绿化2.7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2.3%,比2011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通过实施“引运润城”工程,开挖、疏通河道144条306公里,全面打通城市水循环,重现了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贾汪区目前已建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作为徐州曾经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潘安湖如今已是“湖阔景美、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湖畔的马庄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据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介绍,按照“南有周庄,北有马庄”的定位,马庄村围绕文化、田园、生态、水韵、宜居五个方面,实施了民居外立面改造、环村水系景观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提升等工程。2019年,马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整个村庄现在就像花园一样。”毛飞表示,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马庄村正在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而香包产业则是其中的关键。

  就在厉慧卿嫁到马庄的那一年,“徐州香包”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当时的厉慧卿没有想到,此后她会和小小的香包结下不解之缘。

图为马庄村生产的香包。(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以前我在家里收入几乎为零。村里的香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现在我们家人均年收入能到4万元。我既能在家里照顾孩子,还能多赚钱,一举多得。”厉慧卿告诉记者,她的师父王秀英奶奶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她自己也成为了区级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马庄村锚定“徐州香包”精准发力,将这一特色产业逐渐做强做优。据了解,2021年马庄村香包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香包品种也从原来的较为单一拓展到了80余个。香包产业不仅带动解决了周边3000多人的就业,也让大量的远方游客慕名而来。

图为85岁的王庆荣奶奶在绣香包。(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摄)

  “以前是大家来马庄买香包,现在我们不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变成了大家见到香包来马庄。”毛飞笑着对记者说,下一步马庄村准备借助“元宇宙”来销售香包,还会在香包上绣上二维码,并融入文化元素,更好地进行推广。

  产业兴旺了,马庄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除了“马庄升旗”“马庄乐团”等已坚持了30多年的六大工作外,马庄文化大集等众多文旅项目也将陆续推出,为马庄村推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我们不能光用嘴讲生活好。大家赚到钱,口袋鼓了,才能真的认为生活好。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厉慧卿向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张相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庄村:恢复绿水青山 小香包“绣”出大产业

2022-08-23 1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是2008年嫁到马庄的。印象中那时候天空是灰色的。自从转型发展后,马庄生态环境改善了,天空变成了蓝色,绿树成荫,道路干净。香包产业也让大家的口袋鼓了起来。”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畔,这里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采煤村”。因煤而兴的贾汪区,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在此之前,这里有着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由于长期采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3.23万亩采煤塌陷地、283座裸露荒山的生态欠账,成为了贾汪区转型发展之路上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贾汪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再造,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图为潘安湖景色。(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据了解,贾汪区先后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商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通过持续“向荒山进军”,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2万亩、荒山绿化2.7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2.3%,比2011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通过实施“引运润城”工程,开挖、疏通河道144条306公里,全面打通城市水循环,重现了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贾汪区目前已建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作为徐州曾经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潘安湖如今已是“湖阔景美、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湖畔的马庄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据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介绍,按照“南有周庄,北有马庄”的定位,马庄村围绕文化、田园、生态、水韵、宜居五个方面,实施了民居外立面改造、环村水系景观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提升等工程。2019年,马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整个村庄现在就像花园一样。”毛飞表示,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马庄村正在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而香包产业则是其中的关键。

  就在厉慧卿嫁到马庄的那一年,“徐州香包”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当时的厉慧卿没有想到,此后她会和小小的香包结下不解之缘。

图为马庄村生产的香包。(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以前我在家里收入几乎为零。村里的香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现在我们家人均年收入能到4万元。我既能在家里照顾孩子,还能多赚钱,一举多得。”厉慧卿告诉记者,她的师父王秀英奶奶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她自己也成为了区级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马庄村锚定“徐州香包”精准发力,将这一特色产业逐渐做强做优。据了解,2021年马庄村香包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香包品种也从原来的较为单一拓展到了80余个。香包产业不仅带动解决了周边3000多人的就业,也让大量的远方游客慕名而来。

图为85岁的王庆荣奶奶在绣香包。(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摄)

  “以前是大家来马庄买香包,现在我们不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变成了大家见到香包来马庄。”毛飞笑着对记者说,下一步马庄村准备借助“元宇宙”来销售香包,还会在香包上绣上二维码,并融入文化元素,更好地进行推广。

  产业兴旺了,马庄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除了“马庄升旗”“马庄乐团”等已坚持了30多年的六大工作外,马庄文化大集等众多文旅项目也将陆续推出,为马庄村推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我们不能光用嘴讲生活好。大家赚到钱,口袋鼓了,才能真的认为生活好。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厉慧卿向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张相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