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太空逐梦,你我同行,从“天宫课堂”中品读中国自信的精神密码

2021年12月10日 16:44   来源:金羊网   李红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一个国人十分期待的日子。这一刻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传递出最美的“中国好声音”。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空间站与青少年进行互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令人大开眼界。这次“天宫课堂”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充分体现了科技大国的自信与从容,值得体悟与品读。

  “天宫课堂”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密码。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科普意义,让人从中感悟到祖国的强大。旧中国积贫积弱,甭说发展太空科学研究,就是连温饱都成问题。帝国列强任意欺凌我们,国家毫无尊严可言。一唱雄鸡天下白,从此换了人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太空空间站中人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如今的中国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捍卫者,谁也不敢再对中国小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广大青少年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把爱国情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追逐梦想,立志成才。

  “天宫课堂”蕴含着科技自信的“中国密码”。国家强则科技强。科学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建有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攻关,勇于创新,致力于走中国自主研发科技道路,打破了技术封锁和垄断,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信的一面,令世界侧目。“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肩,光荣而又神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让科技继续领跑世界,造福人类。

  “天宫课堂”是一次生动的科普实践,蕴含着科学无止境的“中国密码”。遥望天空,追逐梦想。千百年来嫦娥奔月一直是国人的一种梦想,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嫦娥奔月”,还实现了火星探测。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空间站与地面进行互动,普及科学知识,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太空航天员如何转体,乒乓球在水中会沉底等,让青少年从中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受到振奋与鼓舞,令人难忘。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这样的科普知识会越来越多,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永远无止境。

  太空筑梦你我同行,科学无止境,逐梦不停歇。我们党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启航。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奋斗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变的底色和追求。让我们仔细品味“天宫课堂”背后中国自信的精神密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太空逐梦,你我同行,从“天宫课堂”中品读中国自信的精神密码

2021-12-10 16:44 来源:金羊网 李红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一个国人十分期待的日子。这一刻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传递出最美的“中国好声音”。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空间站与青少年进行互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令人大开眼界。这次“天宫课堂”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充分体现了科技大国的自信与从容,值得体悟与品读。

  “天宫课堂”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密码。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科普意义,让人从中感悟到祖国的强大。旧中国积贫积弱,甭说发展太空科学研究,就是连温饱都成问题。帝国列强任意欺凌我们,国家毫无尊严可言。一唱雄鸡天下白,从此换了人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太空空间站中人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如今的中国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捍卫者,谁也不敢再对中国小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广大青少年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把爱国情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追逐梦想,立志成才。

  “天宫课堂”蕴含着科技自信的“中国密码”。国家强则科技强。科学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建有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攻关,勇于创新,致力于走中国自主研发科技道路,打破了技术封锁和垄断,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信的一面,令世界侧目。“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肩,光荣而又神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让科技继续领跑世界,造福人类。

  “天宫课堂”是一次生动的科普实践,蕴含着科学无止境的“中国密码”。遥望天空,追逐梦想。千百年来嫦娥奔月一直是国人的一种梦想,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嫦娥奔月”,还实现了火星探测。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空间站与地面进行互动,普及科学知识,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太空航天员如何转体,乒乓球在水中会沉底等,让青少年从中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受到振奋与鼓舞,令人难忘。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这样的科普知识会越来越多,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永远无止境。

  太空筑梦你我同行,科学无止境,逐梦不停歇。我们党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启航。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奋斗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变的底色和追求。让我们仔细品味“天宫课堂”背后中国自信的精神密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