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堵点

2020年11月30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充分利用大国经济特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好地贯通起来,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堵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联结起经济循环总过程。四个关键环节能否衔接紧密、实现高效往复循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需潜力能否有效释放。只有着力打通关键环节的堵点,才能使市场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

  疏通生产环节堵点,关键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当前,我国中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相对不足的难题并存,一些传统产业长期受产能过剩困扰,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影响产业链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基础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均有待提升。为此,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疏通分配环节的堵点,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拉大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就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疏通流通环节的堵点,关键是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当前我国流通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约束要素自由流动的隐性壁垒,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就要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确保市场竞争公平有序。在物流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的交通网络,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加强核心枢纽、主干线路、区域仓储分拨中心、终端配送节点的统筹协调,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形成“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疏通消费环节的堵点,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消费,把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把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要从千方百计保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要持续完善教育、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堵点

2020-11-30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充分利用大国经济特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好地贯通起来,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堵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联结起经济循环总过程。四个关键环节能否衔接紧密、实现高效往复循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需潜力能否有效释放。只有着力打通关键环节的堵点,才能使市场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

  疏通生产环节堵点,关键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当前,我国中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相对不足的难题并存,一些传统产业长期受产能过剩困扰,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影响产业链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基础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均有待提升。为此,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疏通分配环节的堵点,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拉大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就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疏通流通环节的堵点,关键是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当前我国流通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约束要素自由流动的隐性壁垒,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就要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确保市场竞争公平有序。在物流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的交通网络,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加强核心枢纽、主干线路、区域仓储分拨中心、终端配送节点的统筹协调,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形成“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疏通消费环节的堵点,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消费,把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把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要从千方百计保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要持续完善教育、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珏)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